1.单选题- (共28题)
1.
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A.建立宪政民主 |
B.赢得民族独立 |
C.推翻封建统治 |
D.解决民生问题 |
8.
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输入英国棉纺厂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
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
C.棉纺织领域里的技术革新 |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
10.
“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下列观点符合材料的是
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
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
C.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
D.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
11.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12.
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四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13.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大致历经的顺序是
A.思想文化—制度一器物 |
B.器物—制度一思想文化 |
C.制度一器物—思想文化 |
D.思想文化—器物—制度 |
27.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2.多选题- (共4题)
30.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A.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
B.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D.抨击封建道德,学习西方文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8道)
多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