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353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6月3日,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6月5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2万人以上。接着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罢工工人总数前后有六七万之多。
——《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由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材料三: 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界,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8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又铺平了道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引入医疗保险、失业补偿金与养老金为劳动大众提供社会保障。    
——《新全球通史—一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上海工人罢工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在第二次反复中,促使中国民主革命转折的历史事实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据材料三,概括工人运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作用,并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度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摘自《学海导航》
材料二: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1917年7月,列宁秘密转移到彼得格勒附近的拉兹里夫。他住在湖畔的一个草棚里,撰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阐明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必要性。
材料四:苏维埃制度是供工人和农民享受的最高限度的民主制,同时它又意味着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决裂,意味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型民主制即无产阶级民主制或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生。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针对材料一,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巴黎公社与苏维埃政府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苏维埃制度”。

2.单选题(共24题)

3.
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4.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最重要的经验教训是   (   )
A.必须创建人民军队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得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5.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提准,将每年的8月1日定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C.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6.
下面哪项内容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八七会议”决议的发展  (  )
A.武装斗争B.土地革命C.根据地建设D.纠正“左”倾错误
7.
下表反映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年——1935年应该填入 (  )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8.
1935年的遵义会议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
A.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B.组织问题和党的作用
C.组织问题和思想路线D.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9.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抗战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有效抵抗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④国际社会的积极援助( )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
《解放日报》1949年9月5日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和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
A.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共举行西柏坡会议,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D.中国共产党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11.
在某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会选择   (  )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实践B.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
C.无产阶级参与并领导革命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2.
列宁曾经指出,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背景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俄国无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
B.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C.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触发了革命的到来
D.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的理论
13.
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括苏维埃政权(  )
A.推翻了临时政府B.推翻了沙皇统治
C.颁布了《和平法令》D.颁布了《土地法令》
14.
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较,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
B.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
C.工人阶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D.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15.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问题本质是(  )
A.民主法制横遭践踏B.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C.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D.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16.
改革开放后我国依法治国,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最早是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17.
一名台湾歌手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据歌词审视1949年后的两岸关系,解读有误的是(  )
A.“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B.“相逢”最早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
C.“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18.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规定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D.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19.
我国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 )
①民主改革 ②土地改革 
③习俗改革 ④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
人名、地名的变化能体现历史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
A.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C.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1.
新中国成立后,***和周恩来制定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基础,规定了新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三大价值取向和标尺。下面不属于“三大价值取向和标尺”的是
A.以和平为最高目标
B.以平等为基本准则
C.以互利为基本要求
D.以结盟为主要手段
22.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次会议说:“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和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  )
A.1953年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23.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美国首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在下列哪一文件中?
A.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
B.《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4.
对下列两幅图片表述错误的是(   )

尼克松访华是送给***的瓷塑“和平之鸟”

***将《楚辞集注》赠送田中角荣
 
A.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重大成就的代表
B.“和平之鸟”和《楚辞集注》是中美、中日建交的信物
C.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D.该局面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5.
我国建国之初的三大外交政策是当时中国的对外战略,奠定了整个50年代外交政策的基础。三大外交政策总的倾向是
A.努力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
B.否定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对外政策
C.赢得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时间
D.尽快融入日益全球化的国际体系
26.
图反映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②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的发表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选择题(共2题)

27.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首先要(  )
28.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首先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