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情境一: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 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分析:该情境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情境中 ”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2)情境二: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右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
分析:情境中“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上述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1)情境一: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 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分析:该情境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情境中 ”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2)情境二: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右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
分析:情境中“中国人来了”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上述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2.
综合探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某校九年级学生就这个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世界篇]
材料一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一—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动力革命”和“运输革命”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分别有何具体表现? 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 对英国社会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的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2)新经济政策的哪一内容为哈默在苏俄的投资经商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经济政策有何突出特点?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荚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 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世界近现代史》
(3)20世纪90年代,美国步人了什么时代?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中国篇)
材料四(见下图)

(4)据材料四,指出图中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 面……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5)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我国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当时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的状况?
(综合篇)
(6)综上所述,归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世界篇]
材料一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一—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动力革命”和“运输革命”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分别有何具体表现? 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 对英国社会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的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2)新经济政策的哪一内容为哈默在苏俄的投资经商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经济政策有何突出特点?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荚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 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世界近现代史》
(3)20世纪90年代,美国步人了什么时代?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中国篇)
材料四(见下图)

(4)据材料四,指出图中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 面……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5)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我国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当时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的状况?
(综合篇)
(6)综上所述,归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选择题- (共10题)
3.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早期秦统一全国 | B.康熙四十年时康熙皇帝40岁 |
C.辛丑年过后十年是辛亥年 | D.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抗日战争胜利 |
4.
今年是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小明同学在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后,写道:“一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方的五个大字‘历史的转折’。”(见下图)“历史的转折”是指

A.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C.人民解放战争转为战役进攻 |
D.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 |
5.
下列观点属于魏源的是( )
A.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译夷书始 |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C.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 |
D.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
6.
1997年6月30日午夜12点,香港回归中英双方防务交接仪式上,中方指挥官高声说到:“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这一瞬间标志着( )
A.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诞生 B. 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
C. 香港进入“港人治港”新时代 D.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A.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诞生 B. 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
C. 香港进入“港人治港”新时代 D. 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9.
《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一书开篇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人权文献……。因为它们都( )
A.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平等 | B.对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
C.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 D.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10.
17-18世纪,欧洲兴起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让真理来代替迷信,让正义来代替偏私,让平等来代替强权,让人权来代替压迫。”这股思潮的杰出代表是( )
A.莎士比亚 | B.但丁 | C.达·芬奇 | D.伏尔泰 |
11.
《二战秘史》的结语中写道:“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下列事件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
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 B.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
C.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