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3072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四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场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并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
诗歌与民谣可以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条约被迫签,主权遭沦丧。列强不要脸,通商占香港。历史须铭记,国兴民族强。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半殖民确立,全赤县遭劫
——来自网络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三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某运动揭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三首诗分别针对的不平等条约,概括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比较材料二、三反侵略斗争主体的不同,并概括二者的共同影响。并结合所学,给上述诗歌与民谣确定一个主题。

2.单选题(共21题)

3.
七七事变以后,国内戏剧空前繁荣,到1938年底,全国共发表剧本142个,涌现出了如《最后的胜利》、《难民曲》等精品。戏剧在这一时期获得极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适宜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
B.剧本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
C.适宜动员民众支持抗日
D.直面抗日战事人民生活
4.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全面赞扬与肯定
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5.
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6.
从1937年到1944年,东北煤产量增长了84.4%,生铁增长了57.1%,电力增长了175.9%,但轻工业是负增长,有的产品还大量减产。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东北工业畸形发展
B.日本试图以战养战
C.东北重工业基础较好
D.日本轻工业生产发达
7.
有人说:“如果没有天京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主要错误是
A.仅看到现象而没有抓住本质问题
B.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
D.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8.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是
A.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C.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一度被困在日军占领下的香港,在那里他反复阅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由此可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的主题是
A.民族矛盾
B.阶级矛盾
C.思想冲突
D.文化冲突
10.
梁启超说:“事件之起,根于历史上遗传之两种心理:其一则是排外的心理……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形成国民性之一部。其二则迷信的心理。”梁启超口中的“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这一战役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B.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12.
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安,特别是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这一现象说明
A.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
B.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认可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友人同情
D.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3.
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据此,判断梁启超会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军队装备先进,中国军队装备落后
B.日本加入列强行列,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C.日本实现了近代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日本是君主立宪国,中国是封建专制国
14.
1944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有利于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D.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15.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是
A.领事裁判权
B.割占香港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协定关税
16.
下图所示的青铜猪首,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饰物,但在近代被西方列强劫掠,劫掠者是
A.英法联军
B.日俄列强
C.德美列强
D.八国联军
17.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曾这样评论某书:“……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该是
A.《天演论》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海国图志》
18.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去天京,封他为外交大臣。然而罗孝全在宫廷被喝令下跪,无人邀他就坐,洪秀全邀他就餐,陪同的却是王爷而非天王本人。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对天主教毫无敬意
B.主张平等外交通商
C.反对洋人传教游历
D.封建等级思想严重
19.
《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侵略要求的条款是
A.割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20.
下面是晚清时期一首歌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21.
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天京保卫战
22.
“这个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鸦片战争后)近百年来中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个战争
A.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C.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3.
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3.选择题(共1题)

24.

选出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