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材料: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读图,从日军入侵路线看,甲午中日战争具有什么特点?
(2)图中地点马关是中国人的“伤心地”。《马关条约》不同于以往条约的新内容是什么?
(3)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整体性影响是什么?
(4)战争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出了哪些“中国声音”?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成就是什么?
(3)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两国关系由敌对到正常化,说明了什么根本问题?
(1)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哪个国家?革命性质具有双重性的是哪个国家?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三国颁布的重要文件,其中哪两个文件具有更多的相同点?为什么?
(3)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美、法实行的是共和制。有人说,君主立宪制好于共和制;有人说,共和制好于君主立宪制;还有人说,两种政体无所谓好坏。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1)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共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最大的欧洲和亚洲国家分别是哪两个?
(3)有人说,德国是“人类的恶魔”,试举二战中的一例说明;有人说,德国是“人类的天使”,试举科学史上的一例说明。
(4)当今,世界大战的威胁在减小,但人类并不太平。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
2.选择题- (共35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强是某七年级(3)班的学生,他经常出入网吧。沉溺于网络的他无心学习,对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劝告全当耳边风。平时不屑于同学交往,觉得他们太幼雅,没有共同的语言,热衷于在网上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天,一同上网的网友向他发出邀请,一起弄点钱去玩通宵。小强二话没说,竟一口答应。几天后,东窗事发,小强和他的朋友因抢劫被抓进派出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六年的中学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归国后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赶往母校探望。每次路过母校,他都会说:“这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
钱学森晚年曾称有17个人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其中北京师大附中就有7位。
材料二 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他一直想着回国报效祖国,实现科技强国梦。他常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为梦想,他披荆斩棘,奋力前行。面对困难,他鼓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帮助升入初中的新同学正确而全面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充分发掘潜能,树立自我新形象,实现生命的价值,某校《校园周报》的“心理咨询”栏目记者对本校的七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采访活动,下面是该记者在采访中的一些具体情景。请你结合这些采访情景,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采访情景一:认识自我
七年级(1)班的路小梅同学,十分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和发型,经常在课堂上掏出小镜子,对着自己的容貌欣赏,致使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影响听课效果,学习成绩也并不理想。老师多次找她谈心,要求她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她却不以为然。
采访情景二:发掘潜能
七年级(2)班的鲁宁同学,学习成绩一般,体育成绩也不突出,在文艺方面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曾多次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始终没有成功。他因此陷入困惑之中,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如他人,无法改变自己。
为了帮助升入初中的新同学正确而全面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充分发掘潜能,树立自我新形象,实现生命的价值,某校《校园周报》的“心理咨询”栏目记者对本校的七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采访活动,下面是该记者在采访中的一些具体情景。请你结合这些采访情景,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采访情景一:认识自我
七年级(1)班的路小梅同学,十分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和发型,经常在课堂上掏出小镜子,对着自己的容貌欣赏,致使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影响听课效果,学习成绩也并不理想。老师多次找她谈心,要求她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她却不以为然。
采访情景二:发掘潜能
七年级(2)班的鲁宁同学,学习成绩一般,体育成绩也不突出,在文艺方面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曾多次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始终没有成功。他因此陷入困惑之中,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如他人,无法改变自己。
A.1950年6月,《土地改革法》颁布 | B.1950年冬,全国土改分批进行 |
C.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 D.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
A.手工工场出现 | B.文艺复兴运动 | C.新航路开辟 | D.海外殖民开始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3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