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同步练习: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301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9

1.选择题(共13题)

1.
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李鸿章用网络通告《马关条约》内容
B.清政府派大臣坐轮船出洋考察
C.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
D.蒋介石乘飞机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
2.
下列人物与事件有直接联系的一组是( )
A.李鸿章——创办福州船政局
B.孙中山——指挥武昌起义
C.严复——发起公车上书
D.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3.
“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B.五四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4.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一位状元却放弃仕途,投身近代工商业。这位状元实业家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
5.
下图是中国民族火柴业留下的一组商标。民族火柴业发展过程中内忧外患重重,但其在内外夹缝中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观察下列历史图片,指出其原因
A.追求高额的利润
B.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C.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D.帝国主义势力退出中国
6.
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毅然冲破传统观念,自称“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积极投身实业。他兴办的企业是( )
A.福州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D.福新面粉公司
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
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
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  )
A.荣宗敬B.荣德生
C.张謇D.周学熙
9.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10.
以往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大人、老爷。易服装、剪发辫、改称呼等礼节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D.戊戌变法期间
11.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时髦的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临其境。”该文化娱乐方式是
A. 听京剧 B. 看电影 C. 赏花灯 D. 看皮影戏
12.
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A. 称“老爷” B. 缠足 C. 行握手礼 D. 穿翎顶补服
13.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图中能正确表示空中足球受力示意图的是(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

2.单选题(共1题)

14.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3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