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兴市西城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280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
材料二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材料三  “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会议”是指什么会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材料三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喻示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
(4)回想过去,关注当今,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材料二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我们可以直接得出怎样的信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该计划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列举两例)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保证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1954年颁布了一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性文献叫什么?
(4)新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对你有什么启示?
3.
1960年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与***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发展走向问题展开了一段对话。请根据对话完成探究问题。
【历史之惑】
蒙: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一下主席,中国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到那时候,你看中国的前途将会怎样?
毛:你的看法是,那时候我们会侵略,是不是?
蒙:我觉得,当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以后,它应该很小心,不进行侵略。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
(1)“蒙哥马利之问”反映了西方人内心的一种什么“历史逻辑”(用原文回答)?
【释疑解惑】
毛:要向外侵略,就会被打回来……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
(2)***的回答与我国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提出的哪一外交原则是一致的?
(3)写出图一原子弹成功实验时间?图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论从史出】
(4)日益富强的中国为什么不会出现“蒙哥马利之问”所反映的“历史逻辑”?

2.选择题(共15题)

4.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 )
A.开国大典B.西藏和平解放C.米棉之战D.一化三改
5.
小丽同学在笔记中写道“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西藏的和平解放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有( )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
②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现象。当时还出现“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打油诗。这些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自然灾害严重B.苏联撤走专家C.“文化大革命”D.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9.
***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下列哪一项是他描写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 ( )
A.“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10.
***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改变这个现象是在什么完成后(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D.新中国的成立
1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B.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2.
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中与他出生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的是(   )
A.出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B.出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出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D.出生于1978年,取名文革
13.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是()
①农业 ②交通运输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手工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4.
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周恩来总理为封面人物,并在封面上写着:( )
“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美国乒乓队访华
15.
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从图中可看出有三次建交高峰,其中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A.中苏建交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6.
东南亚的一座美丽的城市,素有“爪哇的巴黎”之称,这座城市也因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在此召开而闻名。它是( )
A.柬埔寨金边B.缅甸的仰光C.印度尼西亚的万隆D.泰国的曼谷
17.
下列内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A.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 互不干涉内政 C. 平等互利   D. 共同繁荣
18.
德国《汉诺威汇报》曾就我国70年代某项重大科技成就发表评论: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项科技成就是指( )
A.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B.“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C.“神舟5号”飞船的往返成功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