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引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此观点全面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引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此观点全面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情,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1898年12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
(1)根据材料一,“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情”是什么?
材料二现在似乎是一个良好时机,由美国向英国政府表达,希望英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并协助美国向在华要求“势力范围”之列强取得同样宣言,宣言内称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承认以下原则:
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不论何国的货物,进入上述“利益范围”的口岸内,一律适用目前的中国协定关税。
第三,对进入上述范围内口岸的别国船只,各国所谓“利益范围”的国家,不得征收比本国船只更高的港口税。
——1898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致英大使绰特的信件
(2)依据材料二,美国对华政策有什么新特点?
材料一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情,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1898年12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
(1)根据材料一,“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情”是什么?
材料二现在似乎是一个良好时机,由美国向英国政府表达,希望英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并协助美国向在华要求“势力范围”之列强取得同样宣言,宣言内称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承认以下原则:
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不论何国的货物,进入上述“利益范围”的口岸内,一律适用目前的中国协定关税。
第三,对进入上述范围内口岸的别国船只,各国所谓“利益范围”的国家,不得征收比本国船只更高的港口税。
——1898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致英大使绰特的信件
(2)依据材料二,美国对华政策有什么新特点?
3.
晚清大臣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就之计。”这表明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
B.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
D.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
4.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单选题- (共17题)
5.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6.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激化 |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
C.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
D.民族矛盾缓和 |
7.
据日本史料记载,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死伤2914人,清军死伤11480人;中方有史学家称反割台斗争中日军被毙伤3万余人,足见反割台斗争极其悲壮。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甲溪战斗
②《马关条约》签订
③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
④日军围攻威海卫
①甲溪战斗
②《马关条约》签订
③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
④日军围攻威海卫
A.①②③④ |
B.④②③① |
C.①②④③ |
D.②①③④ |
8.
近代由于教民矛盾重重,义和拳遂逐渐壮大起来,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坛请神,烧教堂,杀洋人,杀清军,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涿州知府衙门更被三万名拳民占据。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击毙。这发生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
9.
近代清廷曾赐给邓世昌母亲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与此相关的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 |
B.义和团反帝斗争 |
C.黄海海战 |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10.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根据材料中的条约清政府
A.赔款4.5亿两白银 |
B.割让香港岛 |
C.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
D.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11.
某文章写道:“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一艘用小火轮拖带而来的游船,过拱宸桥,泊于杭州城北大关外。他们是东国使臣,来杭州划定租界的。”文中所指的事件
①发生在1895年
②是《马关条约》签订的结果
③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
④开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①发生在1895年
②是《马关条约》签订的结果
③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
④开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2.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诗句是
A.威远怒号亡义律,虎门咆啸赞天培 |
B.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
C.水师饶勇世昌烈,利炮坚船更虎狼 |
D.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 |
13.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是指
A.三元里抗英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捻军起义 |
D.义和团运动 |
14.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这样就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5.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相反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这一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
B.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
C.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
D.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
16.
《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齐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共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地主阶层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
B.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
D.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
17.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政府十分得意,认为是“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次更辉煌和更重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
A.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
B.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扩展中国市场 |
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到了利益又获得了清政府的感激 |
D.是美国独占中国的开始 |
18.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此规定的影响是
①有利于日本对华进行资本输出②有利于日本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③有利于日本占领中国内地广大的市场④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有利于日本对华进行资本输出②有利于日本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③有利于日本占领中国内地广大的市场④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④ |
D.①③ |
19.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折:“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
B.增开天津为商埠 |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
D.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
20.
义和团运动期间衡州“拳匪”代拟的合约: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六、康有为回国治罪。……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该合约说明了义和团( )
①主要斗争对象是外国列强
②与近代化潮流格格不入
③坚决拥护清王朝统治
④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①主要斗争对象是外国列强
②与近代化潮流格格不入
③坚决拥护清王朝统治
④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