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7届九年级10月质量检测历史与社会试题(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0270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9/4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在起草兴中会会章时就曾大声疾呼:“方今列强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1)请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形势
(2)面对当时中国局势,孙中山提出什么革命纲领?请写出具体内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新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材料二:史学争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1)请问:孙中山卒于民国几年?今年又是孙中山诞辰多少周年?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请分别说明理由
(3)请用一句话评价先生的丰功伟绩。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又十天,有三十多个国家的大约15亿人口卷入这场战争,战争动员的总人数达到7351万。战争造成的灾难也是空前的 。有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另有35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而死亡。交战国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为1805亿美元,间接战争费用为1516亿美元。
材料二: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一战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
大战造成人力短缺,大批成年男子应征入伍,导致大批妇女进入了生产部门,她们的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随之增强。战后,一些欧美国家的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
(1)请根据材料归纳一战的特点
(2)请根据材料二分析一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4.
阅读材料,在空格上填出相应内容。
材料一:一战前的欧洲

材料二: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1)一战前夕,欧洲列强逐步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
(2)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事件。 国家(地图上序号是    )因此首先向塞尔维亚宣战
(3)战前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是 (地图上序号是    ),最渴望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国家是 (地图上序号是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2.选择题(共21题)

5.
20世纪初,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下列不属于列强投资目的的是(    )
A.可以控制筑路大权B.夺取铁路沿线开发土地、开采矿藏等特权
C.获取优厚利润D.给中国带来近代技术,培养中国本土人才
6.
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7.
以下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几张图片,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①③④②
8.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镇南关起义B.武昌起义C.皖浙起义D.黄花岗起义
9.
1916年的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说的理由是指袁世凯()
A.篡夺革命果实B.建立新式陆军C.出卖了维新派D.公然复辟帝制
10.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护国运动席卷南方B.“二十一条”遭到列强反对
C.北洋军阀内部的分化D.独裁和复辟不得人心
11.
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    )
A.民族团结B.天下为公C.弘扬传统文化D.反帝反封建
12.
邹容在下列哪本著作中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A.《猛回头》B.《警世钟》
C.《游学译编》D.《革命军》
13.
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该诗是为了纪念(    )
A.百日维新B.武昌起义C.辛亥革命D.保路运动
14.
(题文)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15.
跨入20世纪的中国同传统社会相比,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有哪些变化 (   )
①许多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包括最受青少年青睐的自行车
②乘坐火车旅行的人越来越多 ③乘坐飞机开始盛行   
④新式邮政、电信事业发展起来了,人们开始使用电话、电报
⑤民主思想逐渐被接受,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大量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16.
一战前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得力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对外扩张、瓜分世界D.激烈的军备竞赛
17.
下列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日本    D法国
18.
诺曼·安吉尔在1909年出版的《大幻影》一书中写道:“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功于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一方……”欧洲军事竞赛最根本的目的是(    )。
A.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B.为了正当地竞争
C.瓜分世界,争夺霸权D.加强本国的国防力量
19.
一战被人们称为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其主要依据是(    )
A.苏俄退出了战争B.参战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C.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D.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保卫自己的独立和主权而战的国家是(   )
A.奥地利B.匈牙利C.塞尔维亚D.波斯尼亚
21.
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④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①→③→⑤
C.④→①→②→⑤→③D.①→③→②→④→⑤
22.
有人说:“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英法争夺殖民霸权B.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军事同盟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D.一战期间意大利改变阵营参战
23.
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德国与奥匈帝国都参与两线作战  ②马恩河战役后,德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③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30多国卷入战争 ④1918年,同盟国战败宣告一战结束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4.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一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
A.一战后期的反战情绪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一战中各国伤亡情况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25.
一战中因为及其惨烈,它的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的战役是(    )
A.索姆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日德兰海战D.马恩河战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