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2)概括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概括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中国古代政府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水路不通之地辅以陆运,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汉武帝时,由于京师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粮食等物资以满足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运逐渐发展成为常制。魏晋南北朝时,军阀割据,京师所需粮食基本上从本地区取给,漕运处于低落时期。唐宋以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粮额扩大,唐朝政府曾组织数千漕船,年运百余万石江淮漕粮北上。元代形成的海运与河运相结合的格局,是元代漕运的一大特色。明清时期,漕粮除征收正米和耗米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粮户的负担加重。漕粮征收的本是粮食,但明清时期也有以现银折纳的情况,称之为“改折”。嘉庆四年(1799年),政府规定,交银交粮听民自便。乾隆中期以后,伴随吏治腐化,漕政逐渐败坏,漕运走向衰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止漕运的原因。
材料一 漕运是中国古代政府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水路不通之地辅以陆运,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汉武帝时,由于京师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粮食等物资以满足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运逐渐发展成为常制。魏晋南北朝时,军阀割据,京师所需粮食基本上从本地区取给,漕运处于低落时期。唐宋以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粮额扩大,唐朝政府曾组织数千漕船,年运百余万石江淮漕粮北上。元代形成的海运与河运相结合的格局,是元代漕运的一大特色。明清时期,漕粮除征收正米和耗米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粮户的负担加重。漕粮征收的本是粮食,但明清时期也有以现银折纳的情况,称之为“改折”。嘉庆四年(1799年),政府规定,交银交粮听民自便。乾隆中期以后,伴随吏治腐化,漕政逐渐败坏,漕运走向衰落。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由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河政废弛年久失修而到处淤滞,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部分地区实行海运,并取得了成绩。但由于南方粮食生产的相对衰落,以及漕粮“改折”收银在南方地区的广泛推行,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颁布了停漕令。沿袭千年的漕运,到此终结。漕运既停,因征运漕粮而设置的各衙门、卫所等机构逐渐停革,其中的积弊亦不复存在。——摘编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止漕运的原因。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5.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大革命失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结合下图,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1928年秋)
材料二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2)上述***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大革命失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结合下图,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1928年秋)
材料二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2)上述***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3.单选题- (共13题)
6.
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这一做法旨在
A.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
B.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
C.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 |
D.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 |
7.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下图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虎门销烟 金陵制造局 天津小站的新军士兵

虎门销烟 金陵制造局 天津小站的新军士兵
A.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
B.中国军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
C.晚清中国军事现代化之路 |
D.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的不懈探索 |
8.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
B.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
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
9.
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A.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
B.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的分歧 |
C.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
D.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已经成熟 |
10.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直接反映出清代“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
年代 | 出现次数 | 次/年 |
康熙朝 | 120 | 1.97 |
雍正朝 | 46 | 3.54 |
乾隆朝 | 64 | 1.07 |
嘉庆朝 | 10 | 0.40 |
A.赋役制度的改革 |
B.人身关系的变化 |
C.土地制度的变革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11.
读下表,苏州与松江两地市镇数量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苏州、松江市镇数量统计表
苏州、松江市镇数量统计表
时间 | 苏州府 | 松江府 |
1551-1722年 | 128 | 113 |
1723-1861年 | 157 | 167 |
1862-1911年 | 264 | 369 |
——(摘编自范毅军《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
A.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 |
B.经济重心南移的深远影响 |
C.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 |
D.地缘经济因素的强大助力 |
15.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
16.
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据此可知,曾国藩主张
A.中体西用 |
B.经世致用 |
C.师夷长技 |
D.世道必进 |
17.
理论就是旗帜,道路决定命运。***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和宝贵财富。下列思想中形成于***思想成熟时期的是
A.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没有错。 |
B.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或曰人民民主独裁,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 |
C.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
D.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 |
18.
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
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
4.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