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材料三张之洞说:“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伏与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1)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有什么区别?
(2)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为什么?
思考:造成钓鱼岛问题的最早历史根源是什么?日本所谓“购岛闹剧”实质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川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李大钊《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材料2:甲午一役之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一爆发者也。
——蔡锷《军国民篇》
材料3: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史的中国人眼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之举。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4:庚子年间流传的一件揭帖,把怨恨“贼子通洋保国会,不久落头归阴城”列为“上帝今有七怒”之一。
——《义和团杂记》
材料5:“(义和拳)酿成大祸难收拾,外洋的八国联军进北京。”
——秋瑾《精卫石》填词
(1)根据材料1、2、3,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2)根据材料4回答,义和团对维新派态度如何?原因何在?
(3)根据材料5回答,秋瑾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秋瑾的评价有何不足?
2.单选题- (共19题)
A.《辛丑条约》 |
B.《马关条约》 |
C.《北京条约》 |
D.《南京条约》 |
A.事件性质变化 |
B.时代背景变化 |
C.作者立场变化 |
D.主观动机变化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
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台湾割让给日本 |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A.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
B.中国内政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
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
D.中国完全被纳入帝国主义世界体系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
C.满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需要 |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
A.《马关条约》的条款全文 |
B.光绪皇帝为褒奖邓世昌而亲笔撰写的祭文 |
C.参加徐骧义军的骨干名单 |
D.1895年日本近卫师团关于台湾伤亡的报告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选择题- (共11题)
习近平说:“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这体现了( )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②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③互利共赢是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主流 ④中国坚持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礼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則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安乐哲、郝大维 《孔子哲学思微》
请回答: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