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234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或局部)通用语言演变
中世纪
汉语、阿拉伯语成为局部世界的通用语。拉丁语在西欧具有绝对优势。
近代早期
拉丁语在欧洲遭到地方语言挑战。法语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
18世纪初以后
法语成为第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至巴黎和会仍是国际外交首要语言。
一战后
英语与法语并列为世界通用语言。
二战后
英语成为唯一的世界通用语,并保持、发展、提高这一地位。俄语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外语,在第三世界也有广泛影响。
21世纪
新的英语变体不断出现,新词汇急剧增加。汉语热正在形成,汉语将是唯一可能与英语争雄的语言。
 

——摘编自张箭、李兵《近现代全世界通用语刍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7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更为完备。在铸钱方面,唐律规定,“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在收藏方面,对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如唐宪宗年间规定最多为5000贯),限满违犯者,平民处死,有官品人等奏告朝廷贬责。唐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偿还,出借人可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

——摘编自胡启忠《中国古代金融犯罪考》

材料二 晚清人当时对世界金融形势还不了解,而政府对金融开放风险认识不足,金融监管缺失,对民族金融业又保护不足,导致传统金融机构风雨飘摇。金融业开放本身又打通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渠道,以致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在部分地区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货币发行的集中权力。腐朽的清王朝自顾不暇,而且惧怕外资金融势力背后的帝国主义政府,导致部分金融监管处于真空。……外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

——摘编自张宏彦《中国近代金融业开放:历史经验与当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惩治金融业犯罪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开放金融业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管理金融风险的认识。
3.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八 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政治、军事制度,在清朝的兴起、清军入关和最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康熙在位时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旗务。八旗弟子长期养尊处优、生活腐化,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到康熙时期有的旗人被迫举债为生。康熙增加了八旗兵丁的粮饷发放,还新编了佐领,令闲散旗人披甲当差,由国家代偿兵丁债务。康熙严禁诸王勒索本旗所属的官员并严禁他们干预地方政务,更改宗室王公袭爵法,取消原有的宗亲王公袭爵特权,其袭爵与否,由皇帝决定。他严惩迫害百姓的诸王田庄管理人和奴仆,对于一些依仗主人势力、横行不法的豪奴加以严查,并将旗人和普通百姓合编保甲,部分接受州、县的管辖。康熙组建了“新满洲”,将北方少数民族编入八旗,这支“新满洲”对平三藩、抵御沙俄侵略起了重要作用。康熙在八旗军队序列中增设了虎枪营和火器营,还将八旗军分遣各地,形成了全国统一、完整的驻防体系。

——摘编自王惠敏《康熙大帝全传》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帝旗务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康熙帝的旗务改革。
4.
(选修: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罗斯福总统认为,小国家由于国力的限制,没有力量抵抗强敌国的入侵,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起维护战后和平的责任。因此在新的国际组织中,大国必须赋予最大的权利,行使世界警察的职权,罗斯福圈定的“四警察”成员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在丘吉尔的要求下又加上了法国,这就是后来的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任路修《美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材料二 在联合国建立后的最初二十年里,美国显然处于支配性地位。在51个创始国中,苏联集团只占6个。美国牢牢控制联合国中许多中小国家,控制着联合国大会,利用安理会中英、法的支持。左右着安理会的大部分行动。

——摘编自葛晓萍《冷战后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构建联合国的主张,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后初期控制联合国的影响。
5.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前,我国自办的以技术实业为主的洋务学堂因需培养应急性实用人才,缺乏整体性规划和学制系统。甲午战后,虽然“兴新学、广育才”的社会舆论日益高涨,然而国家层面行动迟缓,科举制度迟迟未能废除,兴办新学难有作为。盛宣怀总结技术实业学堂办理经验教训,于1895年率先创建北洋大学堂,内设二等、头等学堂,翌年又设立南洋公学,内分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头等学堂、上院学制4年,招收接受过系统的初等、中等教育的学生,分门肄习工程、法政等专业,明确定位为“外国所谓大学堂也”。北洋大学堂办至1899年即有首届学生毕业,南洋公学至20世纪初年声誉渐起,成为各地兴办新式教育的模板。

——据夏东元:《盛宣怀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盛宣怀创办近代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的办学特点以及影响。

3.单选题(共21题)

6.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7.
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反映出
A.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
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
C.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
D.英商旨在维护大英帝国尊严
8.
数据分析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表。据此可推知
 
年龄(平均)
身长(CM)
体重(KG)
胸围(CM)
呼吸缩长差(CM)
肺活量(MI)
握力(KG)
日本兵
21岁5个月
164.8
61.3
85.1
7.03
3631.0
41.0
清国兵
28岁10个月
166.6
54.8
89.7
6.70
3029.0
31.0
 
A.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
B.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
C.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D.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9.
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副业
纺织
生活
生产
租税
其他
120石
无统计
10匹布
口粮80石食盐1.8石衣着5匹
留种6石饲料10石农具7石
田租4石赋敛11石
祭祀、交往等6石
7200钱
 
4000钱
7700钱
1380钱
946钱
360钱
总收入:11200钱
总支出:10386钱
 
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10.
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11.
北宋时期,大批农民“兼作商旅”,邛州的农民更是“日趋成都府小东郭桥上卖工,凡有钱可雇,其充使分担负也。”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摆脱了封建关系的束缚
B.民间商品经济活力增强
C.成都的商业水平领先于全国
D.商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12.
元朝时期将工匠編入专门的“匠籍”,称作“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这一改革
A.反映出君主集权统治的弱化
B.表明政府不再倚重官营手工业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D.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13.
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
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14.
1895年,清政府公开表态:“宜破除成见,使官商不分畛域”;1898年又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3—1907年间多次颁布对办厂经商者的具体奖励方法。这反映了
A.中体西用思想仍占主流
B.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
C.传统四民秩序基本解体
D.清朝统治者近代意识增强
15.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16.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引用宋人庄绰《鸡肋编》中的“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的史料,得出宋代出现“燃料革命”的结论,并以此为据,认为宋代处于资本主义的起点。这一研究
A.为中国学者研究宋史提供新的史料
B.可以说明宋代若干进步的经济现象
C.引用了确切的史料但结论有待考证
D.构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17.
对于洋务运动,有提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也有提出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引进了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对这一分歧解释合理的是
A.忽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B.对洋务派追求目标认识不同
C.研究洋务运动的视角不同
D.对洋务运动难以客观的评价
18.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1862—1917年部分贸易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A.中国近代工业艰难发展
B.中国国际贸易良性增长
C.中国改变贸易逆差态势
D.中国经济畸形有所改变
19.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20.
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动
B.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1.
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市民阶层价值追求
B.艺术的教化功能
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D.进步思想的影响
22.
1901年前后,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说明
A.意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B.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了
C.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D.清末新政推动思想变革
23.
晚清时期的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图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女学·立宪》(画中字:“自治”、“立宪”、“教育”、“女学”、“讽画”),该漫画反映了作者
A.不满进步思想传播受到政府的阻碍
B.主张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诉求
C.反对当时各地大兴女学的社会现象
D.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
24.
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
A.维新派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上的复杂性
C.维新派主张以西学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25.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26.
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