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展》随堂练习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198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者也。

——摘编自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材料二 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犹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摘编自《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
(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摘编自《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二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摘编自《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1)材料一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
(2)材料二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二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2.单选题(共11题)

3.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实力已超越美国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消失
C.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D.中国推行灵活正确的外交政策
4.
1972年,日本先于美国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外交战略政策的调整
B.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
C.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推动
D.经济贸易发展的推动
5.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中苏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6.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C.中美关系趋向缓和
D.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7.
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历史事件是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B.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
C.中国复关谈判胜利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
1960年第四季度,***主席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搞几年慢腾腾,不要务虚名而遭实祸”,于是出台了“调整、巩固、提高”六字方针。随后,周恩来总理又加上两个字为
A.恢复
B.改造
C.跃进
D.充实
9.
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有过短暂的恢复和发展,其原因是
A.粉碎“四人帮”集团
B.主要领导人的“两个凡是”
C.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
D.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10.
1956年4—5月,***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
B.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路线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11.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到:“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带有主观臆断性
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2.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这一段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D.大跃进
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A.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切实提高中国的国防力量D.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的潮流

3.选择题(共1题)

14.如图,直线a∥b,∠1=85°,∠2=35°,则∠3=(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