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例】改错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
以上内容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答案:把“夏朝”改为“商朝”。
辨析题: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措施,一举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以上内容叙述是否正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案:不正确。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就被粉碎了
1、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民用工业
2、鲁迅创作的《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民主、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4、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是失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线。
5、1909年,唐胥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6、《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古老的中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综合题- (共3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根据材料一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指出***诗句中红军所经历的大山、大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征途中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三军”最后在哪里会师?长征的胜利有何意义?
材料一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二 :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出自哪一次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这场运动首先在哪里爆发?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影响?这些材料反映了上述运动中学生、工人什么样的斗争精神?
下联: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材料二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引自《北伐宣言》
(1)材料一的对联跟我国近代哪所军校有关?该校的校长是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3)北伐的先头部队是哪支队伍队伍?这支队伍在北伐战争中英勇善战,屡败强敌,为的部队赢得了什么称号?
3.选择题- (共13题)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甲、乙两物块由绕过两定滑轮的轻绳连接,一轻弹簧一端与乙连接,另一端与地面连接,开始时,甲、乙如图甲所示处于静止状态,且甲、乙处于同一高度,现用手托着甲缓慢地上移,直到绳的张力刚好为零,此时突然放手,使甲下落,当甲和乙再次到达等高的位置时,甲的速度为v,甲到达最低点时下落的高度为h,已知甲的质量为2m,乙的质量为m,不计两物块的大小,且物块运动过程中不会与地面和滑轮碰撞,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甲、乙两物块由绕过两定滑轮的轻绳连接,一轻弹簧一端与乙连接,另一端与地面连接,开始时,甲、乙如图甲所示处于静止状态,且甲、乙处于同一高度,现用手托着甲缓慢地上移,直到绳的张力刚好为零,此时突然放手,使甲下落,当甲和乙再次到达等高的位置时,甲的速度为v,甲到达最低点时下落的高度为h,已知甲的质量为2m,乙的质量为m,不计两物块的大小,且物块运动过程中不会与地面和滑轮碰撞,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一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平板车,高为0.2m,质量为3m,平板车停靠在一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旁,平板车上表面刚好与圆弧轨道的最低点相切,一质量为m的物块从圆弧轨道上某点由静止释放,滑到圆弧轨道最低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2mg,物块滑上平板车后,再从平板车的右端滑离落到地面上时,离平板车右端的距离为s= m.已知物块与平板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圆弧轨道的半径为R=0.4m,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
4.填空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3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