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1)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的国际地位怎样?鸦片战争给“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
(2)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涉及到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源于哪一条约的签订?如果将鸦片战争“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你认为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自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3)材料中的“转折点”指的是爆发了哪一次战争?文中认为该场战争“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1)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的国际地位怎样?鸦片战争给“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
(2)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涉及到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源于哪一条约的签订?如果将鸦片战争“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你认为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自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3)材料中的“转折点”指的是爆发了哪一次战争?文中认为该场战争“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的依据是什么?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方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洋务始末》
(1)材料中“□□□(人物)”的观点最能体现出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为实现他们的梦想和愿望”,该派别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材料二 “今之言变法者,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学,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化弱为强,岂不由斯道矣乎。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2)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两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改革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3)材料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什么?在这两位“先生”的旗帜下,掀起了什么运动?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人物)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方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洋务始末》
(1)材料中“□□□(人物)”的观点最能体现出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为实现他们的梦想和愿望”,该派别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材料二 “今之言变法者,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学,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化弱为强,岂不由斯道矣乎。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2)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两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改革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3)材料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什么?在这两位“先生”的旗帜下,掀起了什么运动?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积极向海外扩张。
2.1874年,大举进攻台湾岛。清王朝统治者下令中国军队不准“开仗启衅”。
3.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暴露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
4.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
5.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了北洋水师。
6. 甲午中日战争中,礼部侍郎志锐上书道:“总计中日交涉以来……我愈退则彼愈进,我益让则彼益骄,养痈遗患,以至今日。夷焰张,贪婪无已,一误再误,则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
(1)依据材料指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具有哪些特点?礼部侍郎志锐对日本的态度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 倭人(日本)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设,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9月19日《据实陈奏军情折》
(2)依据材料指出,李鸿章在举证中日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上,表现出李鸿章怎样的对日作战的思想倾向?李鸿章认为中国海军同日本相比 “稍行见绌”、“实难纵令海战。”的理由是什么?李鸿章如此认为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材料三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
(3)据材料三,甲午战败说明洋务运动哪一目的没有达到?所谓“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是指与洋务思想相比,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思想有了哪些新变化?
材料一
1. 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积极向海外扩张。
2.1874年,大举进攻台湾岛。清王朝统治者下令中国军队不准“开仗启衅”。
3.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暴露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
4.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
5.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了北洋水师。
6. 甲午中日战争中,礼部侍郎志锐上书道:“总计中日交涉以来……我愈退则彼愈进,我益让则彼益骄,养痈遗患,以至今日。夷焰张,贪婪无已,一误再误,则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
(1)依据材料指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具有哪些特点?礼部侍郎志锐对日本的态度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 倭人(日本)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设,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9月19日《据实陈奏军情折》
(2)依据材料指出,李鸿章在举证中日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上,表现出李鸿章怎样的对日作战的思想倾向?李鸿章认为中国海军同日本相比 “稍行见绌”、“实难纵令海战。”的理由是什么?李鸿章如此认为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材料三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
(3)据材料三,甲午战败说明洋务运动哪一目的没有达到?所谓“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是指与洋务思想相比,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思想有了哪些新变化?
2.选择题- (共23题)
5.
林则徐纪念馆有多处: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新疆林则徐纪念馆、澳门林则徐纪念馆。其中,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建馆的主题是
A.纪念林则徐虎门销烟 | B.纪念林则徐抗击英法联军 |
C.纪念广州海战胜利 | D.纪念林则徐领导人民收复伊犁 |
7.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副气壮山河的对联,是左宗棠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下列事件与左宗棠密切相关的是
A.抗击华尔的洋枪队 | B.参与签订《南京条约》 |
C.最早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 D.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 |
8.
清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四月“和议成……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营官包干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遂报大捷,吏民皆贺。”材料中的“和议”是指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0.
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后连声叫绝,并发出阵阵狂笑。一位中方官员站起来,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注:四种鬼怪),四小鬼鬼鬼犯边。”请问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望厦条约》 |
C.《黄埔条约》 | D.《辛丑条约》 |
11.
德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德西有如此感慨是在下列哪次侵华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5.
如下图所示: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可能谈到的话题有( )
①改革政府机构,重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训练新式军队,实现强兵;
④是否保留君主,是否实行共和制

①改革政府机构,重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训练新式军队,实现强兵;
④是否保留君主,是否实行共和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16.
19世纪末,清朝的“百日维新”运动掀起,以下评价正确的是
A.由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主导推动进行的 |
B.在慈禧太后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顺利开展 |
C.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和救亡图存运动 |
17.
口号是一种动力,中国近代史上有“自强”、“求富”, “民主共和”等口号。其中为实现“民族”、“民权”、“民生”而进行的政治运动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8.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下课后)阅报纸,见专志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占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万恶之政府(指的是清政府)即以推倒。”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A.南昌起义 | B.武昌起义 | C.南京起义 | D.金田起义 |
19.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
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
C.南京市民庆祝孙中山就任大总统 |
D.学生手拿《庶民的胜利》报刊声援革命 |
20.
近代中国某一报刊刊登过如下文章:《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告非民生主义者》、《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法路易十六断头台之真景》、《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据此推断,该报纸应当是
A.《万国公报》 | B.《中外纪闻》 |
C.《民报》 | D.《每周评论》 |
21.
如下图《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下列关于该杂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由陈独秀创办的 |
B.它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C.它是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
D.它全部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 |
22.
下图是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一支德国造驳壳枪,枪弹匣一侧刻下了“南昌暴动纪念 朱德自用”的字样,被誉为“天下第一枪”。这是朱德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使用的手枪( )


A.南昌起义 | B.秋收起义 | C.广州起义 | D.武昌起义 |
23.
下图为“五四运动”时期一份报纸的一角,报纸中有“罢曹(汝霖)令已下”等字样。该报纸最能说明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B.“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
C.袁世凯当选大总统 | D.响应“五四”运动国内专电 |
24.
这是一张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下图,从该图中你不可能获取的信息有


A.北伐的主要战场集中在湖南湖北两省 |
B.北伐主要打击了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 |
C.北伐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
D.北伐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 |
25.
九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秘密会议,为躲避搜查,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游船上举行。该历史情景反映的应是
A.同盟会建立 | B.北伐誓师会 |
C.中共一大召开 | D.筹划秋收起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