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东营垦利县胜坨中学八年级12月考历史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15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2/17

1.判断题(共2题)

1.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近代三个条约的部分内容
A.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常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B.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设工厂、设立领事馆及输入各种机器。
C.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续用;……
(1)阅读材料,指出三个条约的名称。(3分)分别用一句话概况指出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3分)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1分)
材料三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
(3)材料三是哪一运动的口号?(1分)请你说出这一运动的性质。(1分)
材料四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经消除。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4)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2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二  “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材料三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吴佩孚
材料四   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二,北洋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吴佩孚的通电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性质是怎样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地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当时的思想发展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联系。

2.综合题(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注:指器物方面)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材料二  “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康有为
材料三 ***曾回忆说:“  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材料四 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先驱们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感伤,但俄国革命的成功却带来另一条走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1)材料一所说“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请列举一位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
(2)依据材料二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哪方面的内容?该学派后来掀起一场救亡图存的实践活动的名称叫什么?
(3)材料三中的横线应该填上的杂志名称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为什么胡适、陈独秀能成为***的模范?
(4)据材料四,“五四文化思潮”发生的时间是何时?“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四则材料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的共同点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上有何特点?

3.选择题(共16题)

4.
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里面悬挂着一副楹联:“提挈自西东,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霜边月,万里寒鸦相国祠。”颂扬了这位名臣收复新疆的功绩,这位名臣是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5.
1853年,他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1870年,他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1895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文中的“他”指
A.左宗棠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
6.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刻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以下关于“中国人民惊醒了”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台湾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运动
B.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C.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7.
“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是红头军”。与该民歌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
A.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邓世昌黄海撞日舰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8.
口号通常是对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下列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自强、求富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
9.
1902年的某一天,京师大学堂的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慈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忙入宫叩头请求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②慈禧太后的愚昧无知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艰难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新式学校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某网站为纪念“百日维新”117周年展开了大讨论,下面观点不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期间在位的清朝皇帝是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
B.戊戌变法时期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11.
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里“鞑虏”指的是
A.西方列强B.满族人民
C.满清贵族D.少数民族
12.
鲁迅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是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指的是
A.辛亥革命B.武昌起义
C.北伐战争D.五四运动
13.
下图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影片的宣传画,你认为以下选项中最符合这一片名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中共七大
C.秋收起义D.红军长征
14.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李宗仁指挥的重大胜利是
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C.平型关大捷D.淞沪会战
15.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C.《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
D.抗日战争后日本归还台湾
16.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开始到最后取得胜利经历了14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它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建立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D.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17.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九一八事变 ②七七事变 ③南京大屠杀 ④西安事变
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
18.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所描述的军事行动发生在()
A.北伐战争时期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9.
照相摄影锁定了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段。下图反映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令的实施
B.旧军队的军人欺压百姓
C.列强押送中国劳工出境
D.革命军在街头动员人民起来革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2道)

    综合题:(1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