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汲取先进思想,大胆实践,探索出民族复兴之路。

(1)图一著作的作者是谁?他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2) 图二译著提出了哪些进步观点?
(3)在图三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以其为指导思想的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4)以图四为主阵地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哪两面大旗?

(1)图一著作的作者是谁?他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2) 图二译著提出了哪些进步观点?
(3)在图三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以其为指导思想的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4)以图四为主阵地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哪两面大旗?
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守土之将士奋勇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张学良、杨虎城叩文(十二日)
(1)材料一中“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蒋介石对日态度如何?
(2)从材料二中看出材料一中蒋介石的做法带来了什么后果?张学良、杨虎城发表该文何时何地?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4)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目的而发动的事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守土之将士奋勇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张学良、杨虎城叩文(十二日)
(1)材料一中“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蒋介石对日态度如何?
(2)从材料二中看出材料一中蒋介石的做法带来了什么后果?张学良、杨虎城发表该文何时何地?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4)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目的而发动的事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
2.选择题- (共17题)
4.
“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是中国政府在扫除毒品中的响亮口号。174年前,一位民族英雄在广州虎门已经用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勇气,他就是
A.左宗棠 |
B.关天培 |
C.林则徐 |
D.邓世昌 |
8.
我国当代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①中华民国成立
②中共“一大”召开
③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④蒋家王朝的灭亡
⑤30万军民惨遭日本侵略者屠杀。
①中华民国成立
②中共“一大”召开
③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④蒋家王朝的灭亡
⑤30万军民惨遭日本侵略者屠杀。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⑤ |
9.
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四枚主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邮票,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④②①③ |
10.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重游南湖,仔细察看了“红船”内外并欣然题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在 “红船”上:(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B.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
C.通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
D.纠正了博古的“左”倾错误 |
11.
孙中山常说:“我们过去的革命所以失败……原因是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为解决这一问题,孙中山 ( )
A.建立了黄埔军校 | B.确立了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 |
C.创建了同盟会 | D.创立了中华民国 |
13.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四川绵阳市人民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全文发布《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旧城区改建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市委政研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4.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四川绵阳市人民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全文发布《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旧城区改建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市委政研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