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石门实验学校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149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9

1.综合题(共4题)

1.
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次巨变”这一主题展开了探究。
(1)第一次巨变:社会形态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一次巨变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哪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和平解放,意味着祖国大陆获得空前统一?
(2)第二次巨变:政治形态的改变——各族人民在事实上获得政治上的平等。
结合所学知识,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二次巨变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你认为实行这种制度有什么意义?
(3)第三次巨变:经济形态的改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在经济上普获实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为推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第三次巨变,我国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
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社会第二次历史性的剧变。
——《中国共产党简史》
(1)依据材料一,请分别写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和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1950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成立。各行政区、省市先后成立分会。11月4日,中国共产党合格民主主党派联合发表宣言,“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
(2)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历史事件?我国进行这一军事行动的目的何在?
材料三: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3)据材料三,克拉克说的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指的是什么协定?这一协定的签订,有赖于中国援朝军队的哪一位司令官的正确指挥?中国援朝军队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四: 朝鲜战争使全世界一百多年来第一次看到中国以巨人身份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一扫中国人过去“东亚病夫”的阴霾。如果说朝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那么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和大国的开始。因此,可以这样说,朝鲜战争的意义远较抗日战争的意义深远。因为,抗日战争无论怎么说我们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取得的,至今还未使日本人臣服;而朝鲜战争则使中国的力量和地位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普遍承认: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成功进入联合国,成为世界秩序的执定者和维护者之一,便是朝鲜战争的影响使然。
(4)这场战争对刚刚成立的新生的人民政权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5)上述材料与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副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材料三: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20世纪50年代末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的“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改变?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怎样的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建国后党和国家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4.
【史料探究】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根据的素材,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都是重要的史料素材。我国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调整,其票面图案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二套人民币1953年开始印制,1955年3月发行。下图是第二套人民币的部分票券和相关内容介绍。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从政治制度、民主建设、经济建设、民族政策等方面概括出人民币中蕴含哪些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说明。

2.选择题(共23题)

5.
(题文)自近代以来,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九年级(1)班同学在复习“国防建设”这一主题时,收集了下列图片资料,其中你认为评价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有海无防”
②制度腐朽、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有海无防”的主要原因
③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实力大大增强
④中国已成为与美国并肩的军事强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
图所示的地理位置在党的历史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包括(   )
A.在上海,党领导的五四运动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走向农村的标志
C.遵义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见证
D.北京成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象征
7.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8.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行了两种命运的决战。下列哪种排序正确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 )
A.①④③②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9.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0.
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
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B.***: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彭德怀:几百年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几门大炮就可侵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11.
建国初期的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这三大事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B.稳定了全国的物价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新中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2.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对手工业的改造
C.土地改革运动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3.
民族精神是鼓舞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在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中华儿女身上,我们看到的民族精神是(    )
A.五四精神B.长征精神
C.抗美援朝精神D.抗战精神
14.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共“一大”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中共“七大”
15.
下列对抗美援朝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C.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D.对美国来说,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卷入与被错认的敌人的战争”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从此中国(  )
A. 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 完成了全国土地改革 D.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17.
下列关于中共八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④该会议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8.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19.
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该现象最可能出现在以下哪个历史时期( )
A.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后
20.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    )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初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列表法是整理历史知识的常用方法。小明同学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有关科技文化的内容后,绘制了下列表格,请你帮助他将下列各选项前的序号填人表内相应的空格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22.
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
A.公社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23.
“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先进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①艰苦创业 
②国际主义、人道主义 
③同仇敌忾、抗击侵略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24.
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为20%,60年代仅为9%,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的破坏B.洪灾频繁,水土流失
C.人口急剧增长D.盲目垦荒
25.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文革之所以是“历史悲剧”,是因为(   )
①民主法制遭受践踏②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③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④导致人才断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④
26.
史料研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下面是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这组数据( )

①可以用来研究人大代表的广泛性 ②反映出人大代表构成的地域性 
③是研究当时中国阶级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④是研究当时民主政治特征的重要资料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7.
国际社会曾高度评价中国倡导了“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的外交概念”,这应该是评价( )
A.和平共处原则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
C.改革开放政策D.贸易自由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