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143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综合题(共3题)

1.
吕鸿宾(1911.11-1990.6),日照市莒县闫庄镇吕家庄(现在爱国村)人。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一直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团成员出席大会,曾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言。
(2)吕鸿宾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是哪一年?这次大会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次重要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什么?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类似性质文件是什么?
材料三:在1958年的运动中,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共产风”盛行。吕鸿宾勇敢地提出“上高地里秧地瓜种谷子,下洼地里种高粱”保证了这年粮食大丰收。
(3)材料中“1958年的运动”是指什么运动?当时的“左”倾错误还有那些表现?
材料四:1967年春,村里的造反派掀起了夺权运动,吕鸿宾被扣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被揪到县里批斗,先后挨斗39次。
(4)吕鸿宾在什么运动中被批斗?该运动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五:中年后的吕鸿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关系的四次调整,每次他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5)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关系发生了哪四次调整?
2.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发展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五〇年中国人民将在一九四九年所获得的伟大胜利基础上继续前进。为着完成并巩固胜利,什么是中国人民在一九五〇年所应当执行的主要任务呢?”“第一,以一切力量完成人民解放战争,肃清中国境内的一切残余敌人,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完成统一全中国的大业。第二,厉行生产节约。第三,准备进行或着手进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是人民民主革命在军事斗争胜利后的第二场严重斗争。……”
——1950年元旦社论
(1)据材料一,西藏何时获得和平解放?有何意义? “人民民主革命在军事斗争胜利后的第二场严重斗争”指的是什么运动?为确保本次运动顺利进行中央政府颁布了什么文件?
材料二“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2)据材料二,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材料三 这在大会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确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8年5月29日社论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大跃进的新形势,为了高速度地发展我国工业,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实现钢产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1958年9月1日社论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一是大,二是公,所以人民公社也可以说是一种大公社。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人多地多,便于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性的生产建设。”
-——1958年9月3日社论
(3)据材料三,如何看待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概括指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那些失误?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4)据材料四,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国家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3.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2017年中国改革开放39周年,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千克
6.70千克
7.15千克
 
凤阳县农民高兴地说“交够了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中,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直接得益于哪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推行?农民获得的“红利”是什么?
材料二“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2)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请写出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到目前为止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

2.选择题(共19题)

4.
既是《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同时又是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个城市是
A.深圳
B.珠海
C.厦门
D.汕头
5.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 (  )
A.1911—1939年B.1919—1947年C.1921—1949年D.1949—1977年
6.
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
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中国军网报道:2016年3月31日上午,第三批在韩36具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当年,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下面谁能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
A.王进喜B.邓稼先C.焦裕禄D.黄继光
8.
(题文)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9.
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经济上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抗美援朝 C. 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10.
下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张报纸,其突出反映这一时代的风气是(  )
A.高指标B.瞎指挥C.浮夸风D.共产风
11.
根据下图板书设计,空白处标题应为(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2.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C.“大跃进”运动开始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3.
“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14.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某中学准备举办一场“一五计划”成果图片展,下列哪一图片不适合采用?
A.武汉长江大桥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青藏铁路
D.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15.
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大跃进”运动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6.
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上数据表明我国()
A.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7.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是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8.
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对“当今的开放和近代的开放”展开研究性学习,对四位同学的思考,你赞同
A.B.C.D.
20.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D.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
21.
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放宽政策
D.搞活经济政策
2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 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C. 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
D.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