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135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4/20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840年以来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农历2009年二月初二凌晨,在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圆明园文物﹣﹣铜兔首、铜鼠首被中国厦门商人蔡铭超分别以1400万欧元拍得,但蔡铭超“拍而不买”,拒绝付款。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840年以来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什么?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什么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条约中的什么内容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材料二中的两件兽首是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的?劫掠者是谁?
(4)材料一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举出两例即可。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咋样的,便象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请回答:
⑴ 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该运动“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是直接受到哪次侵华战争的影响?被这场运动所“忽略”的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指什么?
⑵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败于日本”的主要原因。甲午战败与材料一“运动”之间有何关系?
⑶ “甲午败于日本”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请举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甲午败于日本”与“变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⑷ 材料三体现了谁的思想?他对于欧美物质文明采取怎样的态度?
3.
诗歌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武装起义失败后,***率军建立了哪个革命根据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红军不怕远征难”“难”表现在哪些方面?“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在哪个地区胜利会师?
(3)“远征”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
(4)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推翻的反动政权是哪一年成立的?这个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什么?

2.选择题(共13题)

4.
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这种“变局”开始于(    )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D.维新变法运动
5.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A.英美联军
B.美俄联军
C.俄法联军
D.英法联军
6.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_____)
 
战争名称
战争影响 
A.
鸦片战争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遭破坏,俄国抢夺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C.
甲午中日战争
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A. A B. B C. C D. D
7.
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太平军在这里设立都城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日军大屠杀  ④中华民国的建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
8.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的方式,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上述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瑗珲条约》
9.
某小组确定的学习主题是“洋务运动”。下列选项与该主题直接相关的有
①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 
②废除科举制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 
④建成了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11.
当红军接近桥头时,敌军放火阴挡。勇士们不顾一切地冲进火焰中,衣服帽子烧着了,眉毛头发也着了。他们顾不得这些,只是向前猛冲。经过激烈决战,将敌人完全打垮,控制了泸定桥,保证了红军主图迅速渡过大渡河。与上述材料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团大战B.北伐战争C.辽沈战役D.长征
12.
“有北京大学等十三校,学生三千余名,手持白旗,陆续到天安门前齐聚,议定列队游行。先至东交民巷西口,经使馆巡捕拦阻,遂至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持砖乱掷,执木殴人,兵警拦阻,均置不理……经当场拿获滋事学生多名送交法庭讯办……”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D.四五运动
13.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4.
(河北中考)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统区人民厌倦了战争
C.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15.
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
A.展开战略反攻B.实施辽沈战役C.进行淮海战役D.发起渡江战役
16.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鼓舞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