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128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9/9

1.综合题(共3题)

1.
综合探究:土地是分析中国社会变革难以绕开的变量。对中国农民而言,土地既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1)根据上表指出从1950年至1954年中国农村占有土地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2)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这一期间,包括农业在内的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在《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刘宗绪说:平均主义泛滥,供给制,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3)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在我国在农村对生产关系进行第三次重要调整之后,这次调整是指什么?
材料四  中国农村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
(4)材料四中我国的“农村改革”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其历史作用。
材料五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5)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高炉、土法炼钢铁、群众运动。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2)材料三中我国在工业建设中的大炼钢铁运动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哪一重大失误?这一失误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钢、煤、水泥、电视机等工业品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时,逐步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两点。
3.
《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周刊每年年末都会评选当年的“风云人物”。《谁在〈时代〉封面上?》一书的作者列努斯曾说:“那些经常出现在《时代》封面上的人物,必将被收入历史课本。”

材料一   图1是1951年6月18日的《时代》期刊,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然而,《时代》首次介绍给西方人的周恩来,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对周恩来和新中国的“妖魔化”和“丑化”也许不难“理解”,因为当时美国的双脚正深陷战争的泥潭。
材料二  图2是1971年11月8日的《时代》期刊,封面人物又是周恩来,左上角文字:“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封面文章这样写道:“当意气风发的***在1949年发表他著名的演讲,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他的助手向地处纽约的年轻的联合国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联合国驱逐由蒋介石政府代表的中国政府……而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三  图3是1972年2月6日的《时代》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
材料四  图4是1979年1月1日的《时代》期刊,封面人物是被评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的邓小平。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美国对新中国是一种什么态度?当时,中美之间正陷于什么战争?
(2)材料二中“The  Chinese  Are  Coming”反映了是中国当时那一项外交成果?
(3)材料三中“尼克松的中国之旅”产生了哪些成果?请指出促成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的因素有哪些?
(4)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1月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把邓小平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国内和国际因素各一点。

2.选择题(共21题)

4.
下列城市中既是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城市,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A.广州
B.上海
C.深圳
D.厦门
5.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这是“东风第一枝”。这篇文章所针对的错误倾向是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阶级斗争为纲
6.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领导人是
A.刘少奇B.朱德
C.周恩来D.***
7.
下列对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①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③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④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
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面临的形势不包括下列(   )
A.美国侵略者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B.美军飞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C.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D.美帝国主义出兵占领台湾
10.
某地有座古民居叫千柱屋,是清代大地主斯元儒建造的私宅,建筑宏敞,因屋有千柱而得名。新中国建立以后,因一历史事件,几十户非斯元儒的后裔家庭住进了这座大宅。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
A.土地改革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11.
1996年7月,中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同时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核武器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B.钱三强C.邓稼先D.袁隆平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实现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观察下表——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它反映了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土地改革D.人民公社化运动
13.
下表是1957年和1960年生产情况对比表,分析下表数据变化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4.
从下列材料中,你认为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②长春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解放”牌汽车
③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正式投产 ④生产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A.国民经济恢复取得的成果B.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伟大胜利
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D.“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结果
15.
《人民日报》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16.
在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了后遗症”。这种评价告诉我们(  )
A.在“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B.“一五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所有指标
C.在“一五计划”实施中失误占主导地位
D.“一五计划”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中心
17.
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开始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8.
(题文)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外电评论的是(   )
A.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
60多年前,周恩来在代表中国政府出席的一场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进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周恩来参加的这场会议是
A.联合国大会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0.
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请为下列一组新闻图片选择一个最贴切的主题
A.破冰之旅B.一国两制C.走出冷战D.对外开放
21.
针对台湾政局变动,台海局势波诡云谲,两岸关系面临道路和方向选择。2016年5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不承认“九二共识”就是破坏两岸关系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是
A.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
C.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D.两岸互不干涉的原则
22.
(题文)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再次重申:“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时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在中、印、缅之间达成基本共识
B.消除了中、印、缅之间的矛盾
C.已被世界各国接受
D.已写入《联合国宪章》
2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A.“科教兴国”B.“两弹一星”
C.“星火计划”D.“863计划”
24.
下面是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统计表,此表不能说明
A.民众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品消费增加B.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消费发生变化
C.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D.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的消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