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李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步艰难
,
图1 江南制造总局
,
图2 汉阳铁厂
,
图3 京师同文馆
,
图4 北洋水师
,
图5
(1)图1至图4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其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理由。
栏目二:柳暗花明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2)阅读图5及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说说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栏目一:举步艰难

图1 江南制造总局

图2 汉阳铁厂

图3 京师同文馆

图4 北洋水师

图5
(1)图1至图4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其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理由。
栏目二:柳暗花明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2)阅读图5及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陈独秀 |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
蔡元培 | 1902年赴日本考察;1907年赴德国访问;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
胡适 | 1910年赴美国留学 |
李大钊 |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
鲁迅 | 1902年留学日本 |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说说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铸就了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
材料一
材料二 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诗歌长征”纪念活动。品读***的《长征》,帮助他们完成纪念活动。

材料三 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1)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按照提示完成材料一表格。
(2)根据材料二诗歌,列举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长征中的壮举,并概括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3)列举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敌后战场,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创举(或事件) | 意义 |
①__井冈山革命根据地__ |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②__井冈山会师__ | 改编了军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
井冈山道路 | 开创了一条③__农村包围城市__,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
材料二 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诗歌长征”纪念活动。品读***的《长征》,帮助他们完成纪念活动。

材料三 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1)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按照提示完成材料一表格。
(2)根据材料二诗歌,列举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长征中的壮举,并概括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3)列举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敌后战场,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选择题- (共13题)
3.
《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写道:“这个条约对中国的最大影响不是赔款,不是割让香港(岛),而是五口通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赔款数额对中国社会危害不大 |
B.割让领土没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
C.条约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D.条约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
4.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
5.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史实从本质上说明了
A.慈禧不能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 |
B.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
D.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
6.
某历史文献有这样的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当时倡导剪发辫是因为
A.洋务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新中国建立 |
7.
《神州日报》是旧上海的报纸。该报纸自1911年10月12日开辟了《鄂省大风云之详报》《本报鄂乱专电》《鄂乱各面之专报》之类专栏。比较确切地说,其中的“鄂乱”是指
A.广州起义 | B.武昌起义 |
C.义和团运动 | D.南昌起义 |
8.
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共的诞生( )
A.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11.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这是严复对下列哪个事件的评价 (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 B.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
C.废除科举制 | D.《申报》的创办 |
12.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在描述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时说道:“铁路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 | B.国民党发动内战 |
C.官僚资本的压迫 | D.二战后我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下降 |
13.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这段话反映了张謇
A.赞成商务立国 |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C.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思想 | D.提倡实业救国 |
14.
《海国图志》成书后(如下图),“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这部书()


A.学习西方的主张打击了守旧派的盲目自大 |
B.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顽固守旧思想相违背 |
C.“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
D.暴力革命的主张危及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