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6年)山东省东营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123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4

1.综合题(共2题)

1.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农业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法律文件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根据材料一中该法律文件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开展了什么运动?有何重要意义(至少写两点)?

材料二 中央作出决议,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2)材料二反映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的方式是什么?除农业外,国家还对哪两个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 宣传画


(3)材料三是新中国成立后哪一运动的宣传画?简要分析该历史运动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  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4)材料四中的歌谣赞扬了在农村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推行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5)综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四次重大调整中,哪一次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的变革和调整,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2.
邓小平是新中国元勋。清明节期间广安某班开展了“纪念家乡伟人——邓小平”的主题班会活动,以下是学生搜集到的一些资料,通过问题设置探究了解伟人的主要事迹,请你与该班同学一起探究。

材料一  1978年,已经74岁的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1)材料中的“伟大转折”和“全新的道路”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材料二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视察武昌、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强调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他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针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是担心“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明确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即“三个是否有利于”……

(2)“一个中心”的含义是什么?党的哪次会议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材料三  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这跟邓小平提出的哪一伟大构想相关?

材料四 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逃往香港)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这是我们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的问题。”

(4)缅怀伟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伟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思想精髓,材料反映的历史细节体现了邓小平哪些优秀品质?中共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大会上?

2.选择题(共28题)

3.
下列哪一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现代史上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
A. 上海
B. 深圳
C. 南京
D. 厦门
4.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就像“满弓待发之箭”:“弓”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最为恰当的应该是
A.深圳
B.重庆
C.海南
D.上海浦东
5.
下表是大庆某一中学历史教师在20世纪末的一张工资条,他发现那一时期的工资条与几年前相比有几项新增内容(如图所示)。通过这张工资条能反映出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姓名
年月
基本工资
……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
XXX
XX
XXX
……
XXX
XXX
XXX
……
 
A.国有企业改革新突破
B.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C.义务教育的普及
D.对外开放的深入
6.
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B.外交事业的发展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D.现代的社会生活
7.
《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到:“驱散乌云见太阳”,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青藏铁路通车
C. 西藏和平解放 D. 西藏自治区建立
8.
1951年6月1日,某部门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为了认捐方便,该部门对各项武器的折价作了具体规定:一架战斗机折合人民币15亿元(旧币1万元折合新币1元),一辆坦克折合人民币20亿元,一门大炮折合人民币9亿元。据此推测,此次爱国捐献所得钱物最有可能用于(   )
A. 抗日战争 B. 三大战役 C. 解放西藏 D. 抗美援朝
9.
“村官”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体现了(  )
A. 官民平等 B. 村务公开 C. 人民当家作主 D. 民主管理
10.
民族精神是鼓舞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中华儿女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创造了伟大的()
A. 五四精神 B. 长征精神 C. 抗美援朝精神 D. 抗战精神
11.
《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到:“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
“户户建土炉,人人炼铁忙。莫看土炉小,出铁赛武钢。”“早上炉建成,晚上铁一吨,一天一千座,天天放卫星。”这两首民谣反映的是
A. 土地改革
B. 改革开放
C. “文化大革命”
D. “大跃进运动”
14.
楹联可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在“万里长征,后人应识前人苦;十年浩劫,前事当为后事师”中,“前事”指的是
A. 万里长征
B. 大跃进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15.
“一个好汉三个帮”。从无到有,中国人在建设汽车厂、飞机厂等大型工矿企业过程中,得到了下列哪个国家的帮助 (    )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苏联
16.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这是选自1976年清明节天安门诗抄中的一首,人民用诗句为武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这件事就是:
A. “二月逆流” B. “四五运动” C. 红卫兵运动    D. 批林批孔运动
17.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王崇伦的贡献是(   )
A. 改进8种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5倍至10倍,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B. 主持原子弹研制,参加氢弹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
C. 带领兰考人民向干旱、风沙、盐碱“三害”宣战,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D. 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打了大庆油田第一口井,被誉为“铁人”。
18.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为下列哪一次会议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
A. 中共八大 B. 中共九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二大
19.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在(   )
A. 建立经济特区以后 B.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以后
C.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后   D. 开放内陆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以后
2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的建设的重大贡献是(  )
A. 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B. 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1.
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重点是(   )
A. 国有企业改革
B.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C. 扩大企业自主权
D. 实行对外开放
22.
流行语往往能反映时代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勤劳致富”、“承包”、“倒爷”、“下海”、“万元户”、“计划生育”等流行语出现于(   )
A. 土地改革时期 B.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2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
A. 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和管理办法 B.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外向型经济 D. 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
24.
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中这样写道:“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其中“MACAU”回归祖国怀抱的时间是
A.1984年9月26日B.1997年7月1日
C.1987年3月26日D.1999年12月20日
25.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你认为“梅开三度”包括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⑤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26.
2013年,河南省加大了支援新疆的力度,投入资金2.4亿元,在哈密地区援建34个项目,这些援建项目主要涉及城乡住房、社会事业、科技、基层阵地建设、人员培训等。援建新疆有利于(  )
①消除民族差异 ②民族共同繁荣 ③维护民族团结 ④建设和谐社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7.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   )
A. 各民族共同繁荣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D. 西部大开发
28.高等植物细胞内不存在的细胞器是(  )
29.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中国为了发展高科技,提出了:
A. 可持续发展战略     B. “863”计划
C.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研制“两弹一星”
30.
八年级三班钟国平对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教育等史实进行了认真整理,他整理的笔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B. 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C. 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D.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