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烟台高新区八年级上期中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097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8/24

1.综合题(共3题)

1.
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捍卫国土完整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发动战争 强占领土】
材料一: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便制定了《清国征讨策案》等作战计划,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准备,进攻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等。
(1)材料中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
(2)上述战争后,日本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什么条约完成了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占领?试分析这一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聚焦现实 捍卫国土】
材料二:2012年8月15日,香港“保钓”人士在当地时间16时之前抵达钓鱼岛附近海域,此后7名“保钓”人士排除日本海上保安官的阻挠,登上了钓鱼岛,日本海上保安厅抓扣了其中5人,另外2人返回船上。此后,海上保安部在保钓船欲驶离钓鱼岛时又将其拦截并上船调查,对船上9人以“非法入境”嫌疑实施抓扣。
(3)事件发生后,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当天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并与日本外交省副大臣山口壮通电话,就日方在钓鱼岛非法抓扣中国公民事件提出严正交涉。假如你是傅莹,你会怎么说?
(4)下图的漫画名为《我先把这字模糊了》。它讽刺了当前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扬“侵略”性质尚未定论的行为。请就漫画中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2.
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
(1)什么运动给“大清国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分别举出军事工业、新式学堂各一例。
材料二: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当北洋水师“致远号”的桅杆在黄海水域的波涛中沉没,国内民族危机空前高涨。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民众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
——《百年世博梦》解说词
(2)“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民众进行启蒙的重任”指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3)材料中的“两位先生”是指新文化运动高举的哪两面大旗?
(4)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近代化探索充满了艰辛。回首这一历程,你有何认识?
3.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依据材料一,说说材料中涉及的三个事件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二: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用无畏牺牲的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百家讲坛片头语
(3)请将材料二的空格处填充完整。为什么共产党人要走这样一条光辉之路?
(4)红军之所以能够穿越千难万险,“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得益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请问什么事件确立了***的领导地位?这一事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红军在奔赴这次光辉之路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想一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将怎样落实这种精神?

2.选择题(共23题)

4.
他,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他数次代表清政府屈膝投降,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在中国兴办洋务,创海军建企业,探索自强道路……,他应是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林则徐
5.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虎门销烟B.公车上书
C.五四运动D.洋务运动
6.
近代以来,列强入侵,清政府均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
A.清朝军队武器装备太落后B.清政府军事指挥不利
C.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清朝封建制度腐朽
7.
1839年,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给首相发出密件,建议向清廷发出通牒,要求其割让一个岛屿给英王陛下。后来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达到了这个目的。这个“岛屿”是(  )
A.台湾岛B.辽东半岛
C.澎湖列岛D.香港岛
8.
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洗劫并焚毁圆明园B.割占大量中国领土
C.掠夺大量赔款D.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9.
近代史上单次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0.
“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主义。”上述材料最有可能指的是(  )
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D.五四运动
11.
“中国带着首都被占领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我们苦难深重的祖国啊,在穷凶极恶的列强面前,赤裸着孱弱的身躯”这指的是( )
A.火烧圆明园B.黄海大战C.签订《马关条约》D.签订《辛丑条约》
12.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在这个条约中,严重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条款是(  )
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B.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辟新的通商口岸D.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13.
19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时候,处于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仅仅从“器物”层面进行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自强”运动。下列关于这一“自强”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C.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D.主观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富强起来
1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1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1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17.
“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一个人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站起来继续进行维新的工作。”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  )
A.林则徐坚决禁烟的气概B.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决心
C.谭嗣同誓死推行变法的决心D.邓世昌勇撞敌舰的气概
18.
他们的斗争“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里的“斗争”指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9.
关键词“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列强的侵略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D.北伐战争
20.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其政权的性质是(  )
A.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D.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21.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按期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 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④ 自强、求富
A.④ ① ③ ②B.① ② ③ ④
C.④ ③ ② ①D.④ ③ ① ②
22.
照片是记录历史的方式之一,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下图的照片可以用来考证(  )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北伐战争的开始
23.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等口号出自( )
A.南昌起义B.五四运动C.戊戌变法D.北伐战争
24.
“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们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陕甘宁革命根据地D.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25.
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的是(  )
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
C.福州船政局D.黄埔军校
2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下列选项与诗中描绘的伟大壮举无关的史实是()
A.勇克汀泗桥B.四渡赤水河C.巧渡金沙江D.飞夺泸定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