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2.
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领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最终也没有实行。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休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完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白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任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重要文件。
材料三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以1907年革命党人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为背景,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故事描写了主人公华老栓因儿子华小栓患病,买了蘸着革命者夏瑜的鲜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但最终却没有治好的悲剧。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革命者夏瑜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甚至他的母亲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文中华老栓一家和夏瑜一家是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文中的夏瑜死了,华小拴也死了,这两个青年之死,是华、夏两家的悲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3)根据材料三,从《药》的内容中,体会到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4)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
材料一 太平天国领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最终也没有实行。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休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完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白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任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重要文件。
材料三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以1907年革命党人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为背景,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故事描写了主人公华老栓因儿子华小栓患病,买了蘸着革命者夏瑜的鲜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但最终却没有治好的悲剧。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革命者夏瑜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甚至他的母亲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文中华老栓一家和夏瑜一家是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文中的夏瑜死了,华小拴也死了,这两个青年之死,是华、夏两家的悲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3)根据材料三,从《药》的内容中,体会到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4)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
3.
城市发展见证社会变迁,南京和北京作为两大古都,南北相望,遥呼相应,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缩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近这两座城市的相关历史史实中,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南京篇】
【阐述历史观点】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探究】
(1)材料中“那次的战争中国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称之为通商战争”。根据中英两国各自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
【解读图片史料】

图一 图二
(2)根据图一,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年开始采用什么纪年法?
任务二【北京篇】
【提取历史信息】
材料一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4)李大钊诗中的“圆明园”两度被劫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5)从材料二的三个关键词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
【弘扬爱国精神】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着探索精神,也是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
(6)请用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任务一【南京篇】
【阐述历史观点】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探究】
(1)材料中“那次的战争中国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称之为通商战争”。根据中英两国各自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
【解读图片史料】

图一 图二
(2)根据图一,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年开始采用什么纪年法?
任务二【北京篇】
【提取历史信息】
材料一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4)李大钊诗中的“圆明园”两度被劫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5)从材料二的三个关键词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
【弘扬爱国精神】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着探索精神,也是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
(6)请用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4.
将历史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并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是学习历史必备的策略之一。观察下面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①处应填写的战争名称。此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什么变化?
(2)在②处填写《马关条约》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条款,并简述理由。
(3)写出③处应填写的条约名称,并说明④处“允许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写出①处应填写的战争名称。此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什么变化?
(2)在②处填写《马关条约》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条款,并简述理由。
(3)写出③处应填写的条约名称,并说明④处“允许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5.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了重大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时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儿,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材料三 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说“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材料四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说法?
(2)材料二中《时务报》等报刊的宣传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举出戊戌变法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举措。
(3)材料三孙中山为何要发表《讨袁檄文》“誓死戮此民贼”?他是如何做的?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标举这两大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5)结合以上内容,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材料一 李鸿章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时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儿,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材料三 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说“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材料四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说法?
(2)材料二中《时务报》等报刊的宣传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举出戊戌变法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举措。
(3)材料三孙中山为何要发表《讨袁檄文》“誓死戮此民贼”?他是如何做的?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标举这两大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5)结合以上内容,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选择题- (共15题)
7.
领事裁判权,指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的特权。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这样的特权始于( )
A.《南京条约》 |
B.《虎门条约》 |
C.《望厦条约》 |
D.《黄埔条约》 |
8.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内海航运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
A.增开更多的沿海城市为通商口岸 |
B.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经商传教 |
C.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和永久居住 |
D.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
9.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近代史上清政府把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
A.《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 B.《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 |
C.《虎门条约》和《北京条约》 | D.《天津条约》和《望厦条约》 |
10.
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 |
B.1851年,洪秀全领导和发动金田起义 |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
D.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
12.
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义和团心思是很好的,却有几件大大的不好处,不操切实本领,靠着那邪术。……所以撞着洋人,白白的送了性命。……说到那围攻公使馆,烧毁天主堂,尤为无识。”以下对这段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
A.肯定义和团的爱国精神 | B.反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
C.批判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 D.义和团助长了列强侵略 |
14.
百日维新发展经济的政策,在山西某些地区得到了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如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其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这充分说明( )
A.变法推动了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 | B.变法措施得到广泛落实 |
C.山西的工矿业在变法中领先全国 | D.维新思想深入民众之中 |
16.
1911年4月,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这段话描述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 B.安庆起义 | C.黄花岗起义 | D.武昌起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