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痛恨国土沦丧,千名举子,请求变法图强。
材料二:1915年抨击尊孔复古,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
材料三:1919年,激愤外交失败,北京学子,燃起救国怒火。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的领导者是哪两位?
(2)材料二中的“知识分子”指的是哪些人物?(写出两位)“倡导民主科学”的主要阵地是哪一杂志?
(3)材料三涉及的是哪一运动?请你说出此次运动的性质?此次运动标志着什么?
(4)通过三则材料的学习,你受到哪些精神的鼓舞?
材料一:1895年,痛恨国土沦丧,千名举子,请求变法图强。
材料二:1915年抨击尊孔复古,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
材料三:1919年,激愤外交失败,北京学子,燃起救国怒火。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的领导者是哪两位?
(2)材料二中的“知识分子”指的是哪些人物?(写出两位)“倡导民主科学”的主要阵地是哪一杂志?
(3)材料三涉及的是哪一运动?请你说出此次运动的性质?此次运动标志着什么?
(4)通过三则材料的学习,你受到哪些精神的鼓舞?
2.
红军长征是首壮丽的史诗,请你写出一篇纪念这次远征的短文。
要求:
(1)题目自拟
(2)写出长征途中的五个重大历史事件,并写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3)你认为长征有哪些精神之的传承
(4)史实准确,表述流畅,字数150字左右。
要求:
(1)题目自拟
(2)写出长征途中的五个重大历史事件,并写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3)你认为长征有哪些精神之的传承
(4)史实准确,表述流畅,字数150字左右。
3.
探究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回答相关问题。
(1)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创办了哪一军校?该军校创办的历史意义?
(2)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北伐的目的是什么?主要讨伐三大军阀的代表人物是谁?
(3)北伐的主要战场是哪两个省份?
(4)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最终结果如何?
(5)北伐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1)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创办了哪一军校?该军校创办的历史意义?
(2)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北伐的目的是什么?主要讨伐三大军阀的代表人物是谁?
(3)北伐的主要战场是哪两个省份?
(4)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最终结果如何?
(5)北伐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与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了什么政策?20世纪30年代张学良在哪一事件中执行了此政策?
(2)材料二中第二十九军司令部的命令是在哪一事件发生后下达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军队什么样的精神?
(3)在二十九军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哪两位?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
(5)请列举两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来证实问题(4)答案观点的正确。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与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了什么政策?20世纪30年代张学良在哪一事件中执行了此政策?
(2)材料二中第二十九军司令部的命令是在哪一事件发生后下达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军队什么样的精神?
(3)在二十九军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哪两位?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
(5)请列举两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来证实问题(4)答案观点的正确。
2.选择题- (共19题)
10.
2015年5月18日的《黑龙江日报》提到“爱辉”地区的名字重新改为“瑷珲”,目的是铭记历史,与“惨痛历史”相关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1.
19世纪60年代的一位北京青年,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到列强入侵。便决定加强外语能力,以便为尽一国之力。他应该进入下列什么地方学习
A.江南制造总局 |
B.福州船政局 |
C.黄埔军校 |
D.京师同文馆 |
15.
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几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技术的反应”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建立黄埔军校 |
C.成立中国同盟会 |
D.成立强学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