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此刊物在当时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视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人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1)上图中刊物的名称是什么?此刊物于哪一年正式发表?
(2)上图中的人物是谁?此刊物与人物和中国近代史上哪件大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刊物在当时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视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人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1)上图中刊物的名称是什么?此刊物于哪一年正式发表?
(2)上图中的人物是谁?此刊物与人物和中国近代史上哪件大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本日(6月5日)因北京学生被捕的消息传沪,晨间的常客一结团出发,先在南京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俄倾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摘自《上海交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
材料二:曹、陆、章已令准免职,津埠本日开市,北京学界刻已筹议上课……沪市各界希悉力劝解
——摘自《内务部1919年6月11日致沪市各界电》
(1)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发生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
(2)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了该运动发展到了第二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心和主力军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中的“曹、陆、章已令准免职”说明此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此运动有何意义?
(4)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从这场运动中能感受到什么精神?
材料一:本日(6月5日)因北京学生被捕的消息传沪,晨间的常客一结团出发,先在南京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俄倾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摘自《上海交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
材料二:曹、陆、章已令准免职,津埠本日开市,北京学界刻已筹议上课……沪市各界希悉力劝解
——摘自《内务部1919年6月11日致沪市各界电》
(1)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发生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
(2)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了该运动发展到了第二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心和主力军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中的“曹、陆、章已令准免职”说明此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此运动有何意义?
(4)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从这场运动中能感受到什么精神?
3.
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秋收暴动***,闹得湘东遍地红。”
材料二: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上述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图片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示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秋收暴动***,闹得湘东遍地红。”
材料二: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上述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图片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示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蒋介石1937年庐山谈话
材料三:危机一发,万不能坐以待毙。
——1937年7月24日北平24位教授通电
请完成:(1)材料一为何时何组织的通电引文?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布的?通电表明了什么态度?
(2)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状?
(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日态度基调上有什么区别?
(4)在此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材料一: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蒋介石1937年庐山谈话
材料三:危机一发,万不能坐以待毙。
——1937年7月24日北平24位教授通电
请完成:(1)材料一为何时何组织的通电引文?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布的?通电表明了什么态度?
(2)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状?
(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日态度基调上有什么区别?
(4)在此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那场“反侵略战争”中的结果如何?并说明中国取得这一结果的原因。
材料: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那场“反侵略战争”中的结果如何?并说明中国取得这一结果的原因。
2.选择题- (共30题)
6.
19世纪中期,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逊说:“这是一场颠覆性的战争,中国作为世界主人的历史被终结了,它终于对一个岛国服输了,而这个岛国最终将领导世界的未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义和团成员曾愤怒地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具有明显的爱国性质 |
B.有利于取得清政府的支持 |
C.反映了义和团科学的斗争口号 |
D.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
9.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下列事件属于第一种倾向的是
A.戊戌变法 |
B.新文化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10.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于“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指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B.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C.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D.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
12.
1945年8月15日晚,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遍全国。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下列有关抗日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C.外国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
D.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
14.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
D.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
15.
如图所示是日本发动的侵华事件。此后,中共中央致电蒋介石:“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日军这一军事行动


A.揭开侵华战争的序幕 |
B.遭到百团大战的回击 |
C.引发中国全民族抗战 |
D.制造南京大屠杀事件 |
16.
下列关于百团大战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
B.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
C.1940年由彭德怀指挥 |
D.八路军出动整整一百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攻击 |
20.
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其重大意义是
①是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③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④中国人民从此战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①是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③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④中国人民从此战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1.
下列关于中共七大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②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③讨论了抗战胜利后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④决定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①***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②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③讨论了抗战胜利后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④决定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2.
“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雪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与肝。”该诗中描述的历史事件
A.使国共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
B.使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C.标志着全面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结束 |
D.是国共谈判,签订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
25.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这首凄怆的《松花江上》时刻告诫着我们勿忘国耻。九一八事变距今
A.75周年 |
B.85周年 |
C.79周年 |
D.89周年 |
26.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到西安调停。针对蒋介石的拒不让步,周对蒋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由此可知,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主要原因是
A.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 |
B.蒋介石主动做出了让步 |
C.国民党内部一致同意联共抗日的主张 |
D.中国共产党做出巨大的努力 |
3.填空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30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