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近代历经苦难,许多仁人志士不断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二: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了一项结束战争的诏书,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请回答: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一提到“各式各样的尝试”,请分别从政治上和思想上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场战争的意义?
(3)材料三中“三大战役”指什么?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对以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探究,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二: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了一项结束战争的诏书,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请回答: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一提到“各式各样的尝试”,请分别从政治上和思想上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场战争的意义?
(3)材料三中“三大战役”指什么?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对以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探究,你得到什么启示?
2.选择题- (共20题)
2.
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文中所说的“叛乱运动”
①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②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③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①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②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③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3.
有人对某个条约这样评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如果对它进行补充,最为合适的是
A.允许在华办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C.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 |
D.中国成为洋人的朝廷 |
4.
义和团运动成为了这次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侵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北京城又一次彻底沦陷。这里的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
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材料表明林则徐
①支持正常贸易 ②反对鸦片走私 ③反对开放口岸 ④维护民族利益
①支持正常贸易 ②反对鸦片走私 ③反对开放口岸 ④维护民族利益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6.
下图是反映民国初期的一幅图片,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
②兴起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③孙中山领导了反袁斗争
④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退位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
②兴起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③孙中山领导了反袁斗争
④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退位
A.①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8.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
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11.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
B.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
C.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
12.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下列有关长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甲:长征,武装开始夺取政权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领导秋收起义,开辟了根据地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甲:长征,武装开始夺取政权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领导秋收起义,开辟了根据地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乙、丁 |
B.甲、丙 |
C.甲、乙 |
D.丙、丁 |
17.
1945年8月28日,***在机场向新闻界发表了简短的谈话,指出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以期实现全国统一,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是对哪一事件的说明?
A.中共七大 |
B.重庆谈判 |
C.井冈山会师 |
D.西安事变 |
18.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对这一“壮举”的意义表述不恰当的是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
C.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 |
D.对战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
20.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他”是
A.聂耳 |
B.田汉 |
C.冼星海 |
D.鲁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