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042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5

1.综合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材料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三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材料四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材料五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以上均选自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出自于哪一政权的哪一纲领?材料二是哪一组织通过的政治纲领?其中的“平均地权”被孙中山阐发为“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
(2)材料三中决定出自于哪一会议?起义的最后结果如何?
(3)材料四政策出现于何时?材料五出自于哪一文件,它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请说说中国各个时期各个阶层在革命斗争中为什么都涉及到了土地、农民和农村问题?
2.
“千年中国看西安,百年中国看上海”。城市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请按照1842年、1915年、1921年、1936年、1937年的时间顺序,把在西安、上海发生的相关事件及影响绘制出一个表格。
3.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孕育了许多新的变革的因素,这些新因素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的转型。以下表述有八处错误,请你找出并予以修改。
(1)【政治篇】
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公车上书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孙中山从此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先后建立了华兴会和中国同盟会,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
(2)【经济篇】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史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制糖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3)【文化生活篇】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4.
识图题

图1 鸦片走私船    图2 “定远号”铁甲舰 图3  强渡长江
(1)图1为捍卫鸦片走私船的贸易,哪国于何时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一贸易合法化的标志是什么?
(2)图2铁甲舰反映的是中国哪一探索的产物?图2与图1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内在关系?铁甲舰的结局如何?
(3)图3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情景?图中战役造成怎样的影响?
(4)以上三幅图片中的船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怎样的发展历程?
5.
回顾近代中国,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陈独秀认定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的两位“先生”是谁?俄国十月革命后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哪位人物?
(3)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决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革命斗争,哪一事件使合作达到高潮?这次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为挽救革命,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何时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什么?

2.选择题(共26题)

6.
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由,他在中国为非作歹,被当地官员逮捕处死,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依据来自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
7.
恩格斯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段话中,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B.俄国C.美国D.法国
8.
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它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B.
C.D.
9.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下列太平天国的史实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田起义
②永安封王
③天京事变
④天京陷落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10.
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往往找种种借口,掩盖其侵略本质,下列借口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禁烟运动    ②东学党起义   ③亚罗号事件   ④柳条湖事件  ⑤一名士兵失踪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⑤②④D.①②③⑤④
11.
最早提出“门户开放”,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的国家是
A.俄国B.美国C.英国D.日本
12.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下列思想与行动对应不正确的是
A.扶清灭洋——太平天国运动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民主主义革命
C.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D.《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1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灾难史、屈辱史。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吴淞牺牲、邓世昌黄海血战、姚子青率全营血战宝山等,都表现了
A.清政府不堪一击,不败而败
B.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斗争精神
D.清政府无力对抗西方列强
14.
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以“感动”为标题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如果在1839年评选感动中国人物,下列最有资格当选的是
A.琦善B.左宗棠C.林则徐D.关天培
15.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6.
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科学家在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的实验中,将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该实验评价合理的是(    )

18.
喊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愿为变法牺牲的人物是
A.宋教仁B.黄兴C.蔡锷D.谭嗣同
19.
在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有一系列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英勇就义的是
A.陆皓东
B.徐锡麟
C.刘道一
D.秋瑾
20.
袁世凯上台后推行独裁统治教育了革命派,1913年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由此引发的革命行动是
A.护国运动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国民党组建
21.
与中国以往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
A.以富国强兵为宗旨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22.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学生进行了历史知识竞赛。这道题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京汉铁路大罢工——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的顶峰
B.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C.遵义会议——***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
D.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3.
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都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
B.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C.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4.
硝烟散尽,回望历史,抗战精神将化为永恒,它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B.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民族的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D.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5.
下列关于解放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46年6月,蒋介石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粉粹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C.在辽沈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和平解放
D.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26.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下列属于正面战场抗战的有
①百团大战 ②台儿庄战役 ③孟良崮战役 ④武汉会战    ⑤长沙会战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②④⑤
27.
在历史上人们对张学良的评价褒贬不一,与他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B.东三省的沦陷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卢沟桥事变
28.
《***先生来了!》——这是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社评讲的是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29.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下列史实表述准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创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
②百日维新时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1905年停止科举制,统一全国学制
④创办《申报》《解放日报》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0.
每个时代有独特的时代特征,艺术作品同样也打上时代的烙印。下列作品中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时代主题的是
A.B.
C.D.
3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受这方针影响产生的作品是
A.《黄河大合唱》
B.《阿Q正传》
C.《女神》
D.《暴风骤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