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制度变革】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思想解放】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 具有怎么意义
(4)概括上述几次运动的总体发展趋势。
【器物之路】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制度变革】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思想解放】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 具有怎么意义
(4)概括上述几次运动的总体发展趋势。
2.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 “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中说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中说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凯歌。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所具有的意义。
材料二 1921年, ①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7年, ②、秋收起义
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聚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
(2)写出材料①处的政党名称、②处的事件名称;“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
材料三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长征中被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事件?确定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所具有的意义。
材料二 1921年, ①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7年, ②、秋收起义
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聚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
(2)写出材料①处的政党名称、②处的事件名称;“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
材料三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长征中被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事件?确定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判断题- (共1题)
3.选择题- (共29题)
6.
“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A.鸦片输入的危害 |
B.《马关条约》的后果 |
C.中国边疆的危机 |
D.《南京条约》的影响 |
7.
光绪皇帝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追悼在中日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场景,从哪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 )
A.《鸦片战争》 | B.《虎门销烟》 |
C.《火烧圆明园》 | D.《甲午风云》 |
11.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的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更促进了香港的持续稳定、繁荣。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 )
A.《南京条约》 | B.《瑷珲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13.
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
C.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
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 |
16.
某校几位八年级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
18.
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
A.民主思想 | B.政治制度 | C.军事技术 | D.风俗习惯 |
20.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公车上书 | 打破了清朝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 |
B | 百日维新 | 挽救了民族危亡 |
C | 《定国是诏》颁布 | 标志着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
D | 戊戌政变 |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
A.A | B.B | C.C | D.D |
21.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温药治疗”“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
A.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23.
胡适曾提到,“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这说明胡适( )
A.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D.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
27.
下列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国共两党因为奋斗目标不同而结束了合作 |
B.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 |
C.国民政府脱离群众,使北伐战争无法坚持下去 |
D.北伐军将士不能正确对待取得的胜利,接连遭到失败 |
29.
土地革命时期,***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 B.广东革命根据地 |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D.湖南革命根据地 |
30.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参加北伐战争。关于国民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
B.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 |
C.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广东,广西 |
D.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 |
31.
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 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
A.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
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
C.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
32.
夏雨同学阅读了名著《伟人》之《***》(下图),下列哪一片段他不可能在该著作中读到( )


A.***指挥军队攻入长沙城 |
B.***带领军队进军井冈山 |
C.***和朱德在井冈山紧紧握手 |
D.***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