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中国近现代史展现了一幅中国人民从屈辱走向探索,从探索走向复兴的画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民族沉沦):
材料一:
自1840年至1949年的110年间,英法美日等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在这数百次的侵略战争中,由日本独自发起的大规模侵华战争有哪几次?中国一败一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探索之路):
(2)面对外国的入侵,中国人民开始了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指哪一事件?
(3)从1860年到1920年,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寻找的济世良方中,你认为哪位志士的方子是最猛烈而有效的?请你说明理由。
(复兴曙光):
(4)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意义是什么?
(5)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中,1978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在这次伟大的转折中哪个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请举一例。
(国家统一)
材料二

(6)材料二中三个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曾被列强所侵占。请写出历史上侵占上述三个地区的国家。其中,图一、图二两个地区在20世纪末顺利回归祖国。你认为中国能成功收回这两个地区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巨龙腾飞)
(7)跨入21世纪,中国以全新的姿态阔步走向世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昂首前进,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融入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请列举一例中国积极融入世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事例。
(民族沉沦):
材料一:
自1840年至1949年的110年间,英法美日等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在这数百次的侵略战争中,由日本独自发起的大规模侵华战争有哪几次?中国一败一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探索之路):
(2)面对外国的入侵,中国人民开始了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指哪一事件?
(3)从1860年到1920年,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寻找的济世良方中,你认为哪位志士的方子是最猛烈而有效的?请你说明理由。
(复兴曙光):
(4)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意义是什么?
(5)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中,1978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在这次伟大的转折中哪个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请举一例。
(国家统一)
材料二

(6)材料二中三个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曾被列强所侵占。请写出历史上侵占上述三个地区的国家。其中,图一、图二两个地区在20世纪末顺利回归祖国。你认为中国能成功收回这两个地区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巨龙腾飞)
(7)跨入21世纪,中国以全新的姿态阔步走向世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昂首前进,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融入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请列举一例中国积极融入世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事例。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如何评价材料四这一事件?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四则材料反映的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发展变化?
(4)上述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如何评价材料四这一事件?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四则材料反映的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发展变化?
(4)上述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历史,既是屈辱的历史,也是抗争的历史,探索的历史,要解决的问题是独立、民主、富强,即反帝反封建和实现近代化(现代化)。近代社会的变革,……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摘自《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
材料三: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有哪些?“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哪一事件?为什么说“黑暗依旧”?如何理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20世纪头2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革?
(3)材料二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性事件指新中国的成立,这一事件之后,中国逐渐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请写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和标志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历史,既是屈辱的历史,也是抗争的历史,探索的历史,要解决的问题是独立、民主、富强,即反帝反封建和实现近代化(现代化)。近代社会的变革,……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摘自《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
材料三: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有哪些?“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哪一事件?为什么说“黑暗依旧”?如何理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20世纪头2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革?
(3)材料二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性事件指新中国的成立,这一事件之后,中国逐渐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请写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和标志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4.
材料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就下降6.9%……——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根据材料一回答:
(1)打响农村改革第一枪的地点在哪里?“农村改革”的主要制度是什么?在这一制度实行之前,党在农村发动过哪一运动、这一运动有何危害?
(2)“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全面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在所有制形式上有何变化?
(3)在改革开放中,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扩大开放的窗口分别指哪里?五大经济特区主要在哪几个省?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
(4)“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这指的是什么?
请根据材料二回答:
(5)材料二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最终导致了哪一现象发生?
(6)结合所学知识,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我们有何启示?
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就下降6.9%……——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根据材料一回答:
(1)打响农村改革第一枪的地点在哪里?“农村改革”的主要制度是什么?在这一制度实行之前,党在农村发动过哪一运动、这一运动有何危害?
(2)“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全面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在所有制形式上有何变化?
(3)在改革开放中,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扩大开放的窗口分别指哪里?五大经济特区主要在哪几个省?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
(4)“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这指的是什么?
请根据材料二回答:
(5)材料二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最终导致了哪一现象发生?
(6)结合所学知识,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我们有何启示?
2.选择题- (共30题)
5.
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
C.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6.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中法马尾海战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11.
历史课上庞老师问“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同学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4条,你认为正确的是()
A.洋务派主观目的是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
B.洋务派办洋务主要是为了发展军事工业 |
C.洋务派办洋务主要是为了发展民用工业 |
D.洋务派主观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
12.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
15.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 B.推翻了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23.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
25.
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26.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开国大典 | B.土地改革 |
C.三大改造 | D.香港回归 |
28.
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翻开新篇章的一年,这一年( )
①“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②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③“三大改造”开始进行
④土地改革完成
①“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②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③“三大改造”开始进行
④土地改革完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9.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诗中的“一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A.开国大典 |
B.一五计划 |
C.大跃进 |
D.改革开放 |
30.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
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
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
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
31.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部宪法的特点是()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32.
1972年,有人对尼克松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处交政策 | B.苏联干涉新中国外交 |
C.中美之间没有共同的利益 | D.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困 |
33.
一个美国记者这样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 | B.联合国代表大会 |
C.万隆会议 |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