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材料:朱英在《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一书中指出: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打破了以往清帝国的“天朝”体制,开始形成不对等的中外关系,中国逐渐进入条约时代。这些条约为西方在中国的掠夺,披上了“合法外衣”。……在条约体制下,中国主权不再完整、独立,这给中国带来诸多严重的灾难。
(1)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可以是“不对等的中外关系”、“中国主权不再完整、独立”等,也可以自己选取观点,然后依据下列条约内容加以说明。
观点:
说明:
(2)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说一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抗争?这些抗争起到了什么作用?(任举2例即可)
材料:朱英在《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一书中指出: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打破了以往清帝国的“天朝”体制,开始形成不对等的中外关系,中国逐渐进入条约时代。这些条约为西方在中国的掠夺,披上了“合法外衣”。……在条约体制下,中国主权不再完整、独立,这给中国带来诸多严重的灾难。
(1)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可以是“不对等的中外关系”、“中国主权不再完整、独立”等,也可以自己选取观点,然后依据下列条约内容加以说明。
条约 |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
内容 | 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后三国干涉还辽)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 ①赔偿西方列强4.5亿两白银,以中国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②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
观点:
说明:
(2)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说一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抗争?这些抗争起到了什么作用?(任举2例即可)
2.
某校开展“找寻‘活着’的历史”的实践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吧。
【第一组:探寻名人故居】近代史上的许多风云人物都在北京城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留下了可供后人缅怀、凭吊的故居。下图分别为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在北京的故居。

(1)请你选择上述名人故居中的1个或者多个,设计一个考察活动计划提供给小组讨论。
要求:总文字量50—150字左右。

【第二组:辛亥革命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着”的历史,都在讲述着过去不为人知的往事。
(2)观察下列一组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文物图片。请你借助这些文物并结合所学谈谈你是如何认识辛亥革命影响的?

【第三组:口述历史】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当事者,亦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对他们亲见亲历的口述史调查,不仅可以留下相关的珍贵资料,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认识。阅读下列胡适的《胡适口述自传》节选材料。
材料:白话是活的语言,文言是半死的语言,我主张废除死的古典语文,改取活的语体语文,不但用这种老百姓的语言、街坊的语言作为教育工具,并且用它来做文学媒介的改革……凡文言文之所长,白话皆有之。而白话之所长,则文言文未必能及之。……文言的文字可读而听不懂;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可说又听得懂。凡演说、讲学、笔记,文言决不能应用。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台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言语也,决不能成吾国之国语也;半死的文字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
(3)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主张文学改良,后陈独秀将其提升到“文学革命”层面。通过胡适的口述材料,请你概括“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说说这一内容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组:探寻名人故居】近代史上的许多风云人物都在北京城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留下了可供后人缅怀、凭吊的故居。下图分别为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在北京的故居。

(1)请你选择上述名人故居中的1个或者多个,设计一个考察活动计划提供给小组讨论。
要求:总文字量50—150字左右。

【第二组:辛亥革命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着”的历史,都在讲述着过去不为人知的往事。
(2)观察下列一组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文物图片。请你借助这些文物并结合所学谈谈你是如何认识辛亥革命影响的?

【第三组:口述历史】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当事者,亦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对他们亲见亲历的口述史调查,不仅可以留下相关的珍贵资料,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认识。阅读下列胡适的《胡适口述自传》节选材料。
材料:白话是活的语言,文言是半死的语言,我主张废除死的古典语文,改取活的语体语文,不但用这种老百姓的语言、街坊的语言作为教育工具,并且用它来做文学媒介的改革……凡文言文之所长,白话皆有之。而白话之所长,则文言文未必能及之。……文言的文字可读而听不懂;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可说又听得懂。凡演说、讲学、笔记,文言决不能应用。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台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言语也,决不能成吾国之国语也;半死的文字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
(3)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主张文学改良,后陈独秀将其提升到“文学革命”层面。通过胡适的口述材料,请你概括“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说说这一内容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3.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中华民族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历史地图是帮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辅助材料。

(1)观察上述四幅地图并为其中的任意两幅地图配上标题和相关的说明文字。
实物资料是历史的记录和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一场史无前例的宏大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大量实物和史料,这些实物资料是抗战历史的宝贵见证。


(2)观察上述图片结合所学,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2017年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请你设计一枚纪念章并对图案进行简要说明。要求:形式不限,主题鲜明,观点正确。
历史地图是帮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辅助材料。

(1)观察上述四幅地图并为其中的任意两幅地图配上标题和相关的说明文字。
实物资料是历史的记录和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一场史无前例的宏大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大量实物和史料,这些实物资料是抗战历史的宝贵见证。


(2)观察上述图片结合所学,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2017年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请你设计一枚纪念章并对图案进行简要说明。要求:形式不限,主题鲜明,观点正确。
2.选择题- (共25题)
4.
英国著名香港史专家安德葛在《香港史》中写道:“(林则徐的禁烟计划)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得英国人出乎意料,(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下列属于林则徐“付诸行动”的是( )
①缉拿烟贩 ②禁止中英贸易 ③率军坚守定海 ④虎门销烟
①缉拿烟贩 ②禁止中英贸易 ③率军坚守定海 ④虎门销烟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④ |
6.
2015年,“丹东一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水下考古发现大量遗物,证明这艘沉船是在黄海海战中沉没的北洋水师致远舰。在这次海战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
A.丁汝昌 | B.林永升 | C.邓世昌 | D.左宝贵 |
7.
1900年一位日本记者目睹了侵略军入侵北京并进行疯狂烧杀抢劫后写下了这段话:“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惨风凄雨,流血斑地,尸骨委于鹰犬,万骨枯而何人凭吊。”这段令人惨不忍睹的描写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七七事变 |
11.
“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据此判断材料指的是
A.新文化运动 | B.五四运动 | C.一二·九运动 | D.西安事变 |
13.
某校准备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条适合的路线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 B.上海—瑞金—遵义—会宁 |
C.上海—瑞金—遵义—吴起镇 | D.井冈山—瑞金—遵义—会宁 |
14.
下图是一张《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图中五角星所在的地点是


A.抗战期间中共中央所在地 | B.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
C.红军长征三军胜利会师地 | D.中国战区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地 |
16.
观察、运用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观察下侧地图,据此判断,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的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B.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17.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1949年,北京的城市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北京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这主要得益于( )
A.东北全境解放 | B.北平和平解放 | C.淮海战役胜利 | D.渡江战役胜利 |
1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A.五四运动 | B.九一八事变 | C.一二·九运动 | D.西安事变 |
20.
1876年,上海某著名的中文报纸描述了中国人见到火车的情景:“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此报道很可能出自( )
A.《民报》 | B.《海国图志》 | C.《申报》 | D.《新青年》 |
22.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同时也折射了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D.学习文化赶先进,提高技术超英美 |
23.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是
①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③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④基本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①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③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④基本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4.
建国初期,***曾这样描述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转变这一局面,我国“一五”计划的重点是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 B.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
C.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 D.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26.
如下图是一位北京老人在展示自己从1953年起几十年收藏的历届选民证。一张张选民证见证了( )


A.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B.社会主义宪法得以实施 |
C.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确立 | D.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完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