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二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027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20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中所说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这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这场战争指的是哪次战争?作者认为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和“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在黄海海面上的决战中,最值得称赞的民族英雄是谁?
2.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图中的人物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进行了的自救运动是什么?
材料二 如下图

(2)图中人物在向西方学习中提出救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在实践上进行了什么政治运动?
材料三 如下图
 
(3)图中人物在向西方学习中提出救国的口号是什么?掀起了什么政治运动?
(4)上述人物在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呈现什么突出特点?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1)面对日本的侵略,该材料体现出蒋介石怎样的外交政策?举例说明。蒋介石的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是基于日本挑起了什么事件?
材料二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应的。……我们的总方针应当是逼蒋抗日。
——1936年9月1日《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2)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共对蒋政策作出如此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中共政策的感召和影响下,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什么事件?这次事件对国共关系有何影响?
材料三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3)蒋介石电邀***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谈判,取得了什么结果?
(4)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共在处理国共两党问题上共同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2.选择题(共24题)

4.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该材料最能说明
A.英国侵华是必然的要求B.禁烟运动是英国发动战争根本原因
C.中国战败是必然的D.没有禁烟运动英国就不会发动侵华战争
5.
2012年8月29日,在某事件周年纪念日上,与会者一致认为:“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这份条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
圆明园是清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如图所示圆明园残迹记录了中国悲惨的一幕。圆明园的残迹暴露出哪些国家的侵略暴行?
A.美英联军
B.英法联军
C.德日联军
D.八国联军
7.
对下面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逐步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D.中国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
8.
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次战争的失败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某人制作了一个形象的漫画,美其名曰“移花接木”(如下图):“花”指“铁花”即西方制器之花,“木”指封建制度之朽木。下列哪一事件比较贴近这个漫画的主题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10.
汉字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但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汉字属于封建时代旧文化,应予以废除”的观点。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B.马克主义传入中国
C.新旧道德观的正面交锋D.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
11.
如下图所示: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可能谈到的话题有(  )
①改革政府机构,重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训练新式军队,实现强兵;
④是否保留君主,是否实行共和制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下课后)阅报纸,见专志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占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万恶之政府(指的是清政府)即以推倒。”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C.南京起义D.金田起义
13.
(题文)我国废除下图中有损人格的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是在( )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
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后
14.
下图概括了中国革命曲折的历程,三幅图片的发展演进,最能得出哪一结论?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建立
C.中国革命道路开始转向农村
D.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15.
“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该文是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
A.遵义会议B.南昌起义C.北伐战争D.秋收起义
16.
“***在接见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时,曾深情地说: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的作用在于
A.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B.确立了***的军事领导地位
C.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剿计划D.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17.
鲁迅曾说:“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一炮”指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北伐战争D.辛亥革命
18.
下图为“五四运动”时期一份报纸的一角,报纸中有“罢曹(汝霖)令已下”等字样。该报纸最能说明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袁世凯当选大总统D.响应“五四”运动国内专电
19.
1927年7月下旬,贺龙向周恩来表示:“完全听共产党的话,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接下来,在党的领导下,贺龙首先“干”的是
A.南昌起义B.参加长征
C.敌后抗日D.转战陕北
20.
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C.“戳穿阴谋,边打边谈”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21.
这是***与蒋介石少有的一次合影。如图:《大美晚报》报纸中隐约可见“***日内将返回延安”。这说明***参加的谈判是(  )
A.西安谈判B.重庆谈判C.南京谈判D.南昌谈判
22.
日本侵华为实现其罪恶的目的往往寻找战争借口,卢沟桥事件寻找的借口是
A.柳条湖事件B.义和团运动C.朝鲜事变D.一名士兵失踪
23.
图承载着悲惨的历史。该图片追溯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威海卫海战
B.八一三事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24.
这是中国军队主动抗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说:“贵部……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这次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
C.长沙会战D.百团大战
25.
***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放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6.
如下图所示:该图比较清晰地展现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历程。下列关于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洋务运动后,我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B.辛亥革命后,我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发展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再次迎来春天
27.
***曾说过:“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
A.开展洋务运动B.传播马克思主义
C.开展维新变法D.发展民族工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