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历史试题及答案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026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21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材料二如图

(1)“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840-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指的是什么事件?
(2)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材料二中的历史情景绘画指的是同一个历史事件,请说出这个历史事件的名称。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4)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________________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5)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2.
近代以来,莘莘学子求新知于世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王朝派幼童赴美留学的目的。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学说”名称。该学说成为哪一场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这场革命运动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历代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4)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概括归国学子在哪些层面作出了贡献?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诊所】
材料一:某中学八年级(1)班将编排《西安事变》课本剧,同学们搜集到以下资料: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5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李宗仁、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西安事变的资料有四处错误,请找出错误并改正。
①错在:  ;改为:  
②错在:  ;改为:  
③错在:  ;改为:  
④错在:  ;改为:  
【揭穿谎言】
材料二:自1986年以来,已有多名日本在职的内阁大臣公开否认日本的侵略史实。例如1994年5月,羽田内阁的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在就职不到一个月便公开说:“南京事件纯属捏造。”
(2)材料二表明日本国内右翼分子对这次战争的态度怎样?请你用具体的历史事实及数字驳斥日本右翼分子所谓的“南京事件”。
【誓死抗争】
材料三: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战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东北抗日联军政委赵一曼1936年8月牺牲前留下的家书
材料四: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注:缅甸地名),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师长戴安澜1942年5月绝笔家书
(3)材料三中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三省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英雄部队。东北三省沦陷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事变?这一事变有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的“国民革命军”的组建和哪一军校有关?信中的“上面”指国民党中央,请问此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所在地是哪里?戴安澜将军1942年出征缅甸,与英美盟军共同抗击日寇。这体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有怎样的国际意义?
(5)结合材料三、四,说说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

2.选择题(共24题)

4.
近年来,以“世维会”为代表的疆独势力借助国际势力支持不断扩大国际活动空间,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新疆事务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19世纪70年代中期,收复新疆的英雄人物是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5.
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6.
1900年7月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登载了题为《没有开化的中国佬》和《中国就要崩溃了》的漫画,1900年英国人认为中国要崩溃了的主要依据是
A.英军占领了香港岛
B.日本打败了中国的北洋舰队
C.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
7.
10月18日至19日,一位军官这样描述当时浓烟蔽日的情景:“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漂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这两天里,营地和圆明园之间,日光被天空的浓烟所笼罩,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该材料描述的应是
A.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关
B.可能出自日本军人的日记
C.发生在1901年的北京
D.是对文明的一次严重破坏
8.
阅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机器棉纺织业发达
9.
1916 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0.
某班级举办“近代化艰难起步”图文展,拟分“自强求富”“变法图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四个篇章。应入选“自强求富”篇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真心有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如果从洋务运动创办企业的角度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不包括
A.初步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开辟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道路
12.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其真能制铤以挞坚甲利兵乎?”某同学要利用这段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A.光绪帝变法的原因
B.光绪帝变法的过程
C.光绪帝变法的结果
D.光绪帝变法的影响
13.
2017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1周年,孙中山一生为改造我国耗尽毕生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有
①创办黄埔军校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领导五四运动
④创建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5.
2017年,中国军队改革获突破性进展,走向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迈出了“关键一步”。回顾历史,我党创建军队开始于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北伐战争
D.井冈山会师
16.
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中写道:“-----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得到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的历史事件是
A.长征
B.渡过湘西
C.遵义会议
D.陕北会师
17.
“27日凌晨,叶挺独立团从小路隐蔽接近古塘角,配合正面部队的全线攻击。吴军遭前后夹击,全线崩溃,被俘2400余人,残部向北逃遁。第4军占领了汀泗桥。叶挺独立团猛追。”这场斗争体现了
A.国民大革命取得胜利
B.八路军英勇抗战
C.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
D.工农红军英勇善战
18.
“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说的会议无关的是
A.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B.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C.制定了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
1919年5月,上海许多家长都收到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的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你认为通知所说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A.社会动荡,逃避战乱
B.学生参与反帝爱国运动
C.家境贫困,难以为继
D.民族工业发展扩大招工
20.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人民解放战争转为战略进攻D.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21.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报道一场战役:“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
B.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2.
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一根刻满了地名的扁担特别醒目。支前农民唐和恩用这根扁担挑着百十斤重的粮食,走过的鲁、苏、豫三省88个村庄,把粮食送到战场最前线。这根扁担最能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
A.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物资匮乏
B.共产党军队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
C.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D.共产党军事战术指挥得当
23.
(题文)电视连续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下列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典型事件中,最能反映这句台词的是:( )
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
24.
北海市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准备举行“1919—1949年历史图片展”。小军找到一幅《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的图片,你认为它应该归入的栏目主题是
A.国民革命,洪流奔涌B.英勇抗日,同仇敌忾
C.十年对峙,烽火绵延  D.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25.

某一时刻,身高1.6m的小明在阳光下的影长是0.4m,同一时刻同一地点测得旗杆的影长是5m,则该旗杆的高度是{#blank#}1{#/blank#} m.

26.
为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张之洞——创办大生纱厂
B.张謇——修建京张铁路
C.詹天佑——开办汉阳铁厂
D.侯德榜——发明制碱新工艺
27.
如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请找出发展到达B点高峰的主要原因
A.清政府鼓励发展
B.辛亥革命扫除了障碍
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