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驻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材料三 “第六款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上述材料均摘自相关条约原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所述内容分别出自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什么条约?
(2)上述条约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驻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材料三 “第六款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上述材料均摘自相关条约原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所述内容分别出自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什么条约?
(2)上述条约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颗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特点。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3)列举一例辛亥革命对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试举出两例说明?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颗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特点。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3)列举一例辛亥革命对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试举出两例说明?
3.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1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2)图2、图3共同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图4见证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
(4)结合所学知识,为上述历史事件确立一个学习主题。

请回答:
(1)图1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2)图2、图3共同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图4见证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
(4)结合所学知识,为上述历史事件确立一个学习主题。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
材料二: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三: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1937年7月7日,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序幕。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
——引自日本2001年审定“合格”的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事变出现后,蒋介石采取怎么样的政策?材料二中的“陕变”是指什么历史事件?“陕变”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是哪一事件?材料四中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歪曲哪一历史事件?
(3)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的感想?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
材料二: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三: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1937年7月7日,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序幕。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
——引自日本2001年审定“合格”的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事变出现后,蒋介石采取怎么样的政策?材料二中的“陕变”是指什么历史事件?“陕变”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是哪一事件?材料四中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歪曲哪一历史事件?
(3)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的感想?
5.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中国又处于内战的阴云之下。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
材料三 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七十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请回答:
(1)解读材料一中两幅漫画,判断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中的“磨刀”“手枪”有何深层次的含义?
(2)如何理解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以及“更有文章好做”?
(3)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材料一

材料二 “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
材料三 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七十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请回答:
(1)解读材料一中两幅漫画,判断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中的“磨刀”“手枪”有何深层次的含义?
(2)如何理解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以及“更有文章好做”?
(3)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2.选择题- (共17题)
6.
王涛在参加电视台“超级小英雄”栏目中碰到了这样一道题:“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王涛选择求助现场观众,假如你是观众中的一员,你会选择
A.英国 | B.法国 | C.俄国 | D.美国 |
7.
一部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场面,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商人到广州日本人开设的工厂洽谈生意 | B.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同文馆读书 |
C.商人正在读《新青年》,了解新思潮 | D.商人家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
8.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作者认为( )
A. 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 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 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A. 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 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 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9.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1898)在《虎丘道上》写道:“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意指敌寇的魔爪使美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出现了故鬼吼哭的荒丘。这种惨状发生在下列哪一次战争之后? (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0.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11.
(题文)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该对联讽刺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 B.宣统帝被逼退位 |
C.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 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
13.
***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A.传统儒家思想 |
B.维新变法思想 |
C.民主革命思想 |
D.民主和科学 |
14.
“在此国民革命急速进展与民众热烈盼望国民革命完成之时期,政府谨遵总理遗志,接受多数同志之主张,依据中央政府会议决议,与四月十八日(1927)在南京开始办公。南京地位在党务上、政治上、军事上、地理上的均较武汉重要,定都以后,在本政府所负领导国民革命与建设国民之责任愈益重大。”文中的“本政府”是
A.清政府 | B.南京临时政府 | C.北洋政府 | D.南京国民政府 |
15.
“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这是《长征组歌》中的《告别》的部分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告别”的发生地是( )
A.井冈山 | B.中央革命根据地 | C.遵义 | D.南昌 |
16.
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 B.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
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D.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
17.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
B.创建了第一个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 |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18.
音乐老师正在教初二(5)班学生唱一首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一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在:( )
A.北伐战争 | B.武昌起义 | C.护国运动 | D.辛亥革命 |
19.
在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说:“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 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昧,抗口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以破坏敌 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 B.台儿庄战役 | C.百团大战 | D.徐州会战 |
21.
1947年夏,***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A.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 B.解放战争打响了 |
C.人民解放军由战咯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 D.大决战开始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