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
(3)俄、美、中三国对各自经济发展道路成功调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其经济发展的改革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
(3)俄、美、中三国对各自经济发展道路成功调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其经济发展的改革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3.单选题- (共19题)
3.
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
B.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
C.西方文明比伊斯兰文明更容易接受工业化 |
D.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4.
1974年,前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反映了西欧国家
A.在国际关系中决心与美国绝裂 |
B.已经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
C.开始放弃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 |
D.希望摆脱美国控制联合自强 |
5.
按惯例,参加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首脑们都要身着东道国的传统服装,照上一张“全家福”。这主要展现出亚太经合组织
A.内部合作水平不高 |
B.承认各成员国文化传统多样性,强调相互尊重 |
C.逐渐消除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
D.政治经济利益逐渐趋于一致 |
7.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
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
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
8.
“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整顿银行金融体系 |
B.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品 |
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 |
D.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避免盲目竞争 |
9.
杨奎松教授把“大跃进”发动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你认为“民族悲情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近百年的屈辱发展历程 |
B.中美关系的破裂,美国对中国实施积极封锁 |
C.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 |
D.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 |
10.
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数,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
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
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
1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12.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
B.土地制度的调整 |
C.货币制度的改变 |
D.地区经济的差异 |
13.
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下列可以证明的是
A.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了半个割裂的茧壳 |
B.定州富人何明远创办了私营纺织作坊 |
C.马王堆墓中出土了素纱襌衣和起绒锦 |
D.钱山漾遗址佐证人工育蚕技术出现 |
14.
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15.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重要 |
B.粮食产量的稳定 |
C.生产技术的成熟 |
D.生产效率的低下 |
17.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19.
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
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
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
20.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