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40年至1901年,面对列强的一次又一次侵略,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依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次战争?
(2)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3)在中国近代史上,曾两次被外国侵略者攻占,并进行劫掠。这两次战争是哪两次?
(4)哪一条约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5)在中国人民的抗争中涌现出了哪些民族英雄?请你选择其中一人介绍他的事迹,并说说我们要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6)近代列强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材料一:从1840年至1901年,面对列强的一次又一次侵略,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依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次战争?
(2)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3)在中国近代史上,曾两次被外国侵略者攻占,并进行劫掠。这两次战争是哪两次?
(4)哪一条约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5)在中国人民的抗争中涌现出了哪些民族英雄?请你选择其中一人介绍他的事迹,并说说我们要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6)近代列强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依据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事件名称。
(2)图三历史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这次革命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3)上述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什么特点?

(1)依据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事件名称。
(2)图三历史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这次革命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3)上述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什么特点?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犹火器万不能及。……中国犹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先富在民,而国本益固。”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派的主张?他们掀起什么运动?其目的是什么?
(2)这一派别的典型代表人物有哪些?(列举两例)
(3)为达到材料一、材料二的目的,他们分别创办了哪些企业?(各类各举一例)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犹火器万不能及。……中国犹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先富在民,而国本益固。”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派的主张?他们掀起什么运动?其目的是什么?
(2)这一派别的典型代表人物有哪些?(列举两例)
(3)为达到材料一、材料二的目的,他们分别创办了哪些企业?(各类各举一例)
2.选择题- (共33题)
5.
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主要是指
A.割让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
B.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
C.获得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 |
D.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
8.
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解说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 )
①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
②林则徐率军抵抗英军
③邓世昌为国捐躯
④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①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
②林则徐率军抵抗英军
③邓世昌为国捐躯
④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11.
1843年的某一天,在英国伦敦造币厂门前停着长长的一队马车,每辆车上都载着写有“大清”字样的木箱,里面装满了银元。这些银元可能是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赔款?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3.
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战争爆发于1894年,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 |
B.“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
C.“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
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 |
14.
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
C.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了 |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5.
20世纪初中国居民王某有四个儿子,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不符合事实的是( )
A.老大在天津外国人开办的工厂干活 |
B.老二住在上海租界内 |
C.老三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套房子 |
D.老四参加了反清起义 |
16.
“中国带着首都被外敌占领的耻辱进入了20世纪。我们苦难深重的祖国啊,在穷凶极恶的列强面前,赤裸着孱弱的身躯。”与这段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材料所述的“运动”指的是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19.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它仍然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
D.只重视军事技术的引进,忽视人才的培养 |
2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镇压了太平军,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许多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最典型的是( )。
A.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B.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
C.主张维新变法 | D.率兵收复新疆 |
22.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
A.科学知识 | B.教育制度 | C.军事制度 | D.政治制度 |
23.
若“百日维新”能实现的话,不久可能会出现( )。
①人们能看到新创办的报纸
②考生在考场上仍为写八股文而发愁
③陆海军的士兵们要接受新式训练
④增加部分衙门吸收有才能的人任职
①人们能看到新创办的报纸
②考生在考场上仍为写八股文而发愁
③陆海军的士兵们要接受新式训练
④增加部分衙门吸收有才能的人任职
A.①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25.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温药治疗”“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
A.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26.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军阀的割据混战 |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
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
D.孙中山继续革命 |
28.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使中国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
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真正的民主、自由 |
D.辛亥革命使三民主义的理想在中国实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3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