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和平县华强中学(和丰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考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0073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0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请回答:
(1)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4)“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5)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
(6)“全局性、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是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7)你认为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哪些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写出两条即可)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我国第一辆载重汽车诞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建成投产……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什么时期说的?反映了什么问题?

(2)针对材料一的情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意义?

(3)材料二是我国在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从取得的成就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优先发展什么工业?

2.选择题(共25题)

3.
下列历史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辛亥革命
③五四运动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⑤三大改造完成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
4.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束的标志是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C.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党史上最大的冤案
D.文化大革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5.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便于使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工具
C.保护瓣分土地的耕作和生产D.提高农业生产力,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6.
牢记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少走弯路。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是( )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②要认清基本国情
③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④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7.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药店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开业,至今已有300多年,是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雷允上诵芬堂顺应历史潮流,实行
A.公私合营
B.中外合资
C.承包经营
D.国企改革
8.
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A.1953—1957年
B.1957—1965年
C.1966—1976年
D.1978—2000年
9.
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10.
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这些人物有(  )
①王进喜 ②邱少云 ③雷锋 ④焦裕禄 ⑤黄继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⑤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下列人物与荣誉称号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铁人”——雷锋B.“两弹元勋”——邓稼先
C.“党的好干部”——焦裕禄D.“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2.
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D.土地改革
1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下列哪一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
A.三大改造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4.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实行赎买政策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一国两制
15.
“文化大革命”现在被广泛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最动荡不安的阶段,常常被称为“十年浩劫”。这次给国家造成严重灾难的浩劫结束的标志是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四五运动”的爆发
C.***逝世
D.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6.
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7.
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
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B.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C.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D.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以上内容出自(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0.
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人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A. 国际主义
B. 无私奉献
C. 救亡图存
D. 居安思危
21.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22.
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我国开始进入这一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土地改革的顺利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主要是对    进行的改造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交通运输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4.
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A.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25.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A. 确立了***思想的指导地位
B.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C. 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
D. 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2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要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7.
某地一家院门上有一副对联“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大致出现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B.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C.“大跃进”运动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