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钦定宪法大纲》摘编
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君上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
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编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1)根据材料,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晚清《钦定宪法大纲》摘编
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君上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
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编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1)根据材料,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2.选择题- (共15题)
2.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 |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C.扶清灭洋 | D.建立社会主义 |
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
C.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
D.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
4.
1912年9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政治革命,亦是种族革命”,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
B.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
C.结束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实行平均地权,完成了社会革命 |
5.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A.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
B.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
C.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
D.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 |
6.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
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
7.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
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B.宣扬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
C.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
D.一定程度上限制总统专制独裁 |
10.
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 |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
C.明显的限袁倾向 |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
11.
有一位山西乡绅曾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
A.鸦片战争结束后 |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
C.戊戌变法期间 | D.民国建立后 |
12.
民主政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追求,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文件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资产阶级宪法 |
B.《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
C.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 |
13.
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A.世纪之交出现救亡图存高潮 |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
C.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
D.经历了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14.
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材料中“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
B.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清末新政 |
C.戊戌变法一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
D.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
15.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