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重庆一中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96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

1.综合题(共3题)

1.
人民是时代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新中国成立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展开一系列艰苦的斗争。其中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几乎再同一时间开展,两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2)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它是在哪次会议上颁布的?
(3)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祖国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和“两弹元勋”分别指的是谁?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便开始了。到1952年底,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并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6
棉花(万担)
3280
2124
油料(万担)
7542
3405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

材料三:中国农村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7﹣1960年我国农业生产情况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农村改革的历史作用。
(4)综上,谈谈你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3.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进行经济建设的探索,逐步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从国民党手中接收过来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请任举两例新中国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具体措施。
(2)***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措施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它的完成有什么作用?
(3)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请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2.选择题(共14题)

4.
下列城市中,曾在19世纪90年代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又是20世纪90年代主动开放的长江沿岸城市是
A.重庆
B.沙市
C.上海
D.南京
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 )
A. 坚持中心城市暴动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6.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一经问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它体现了(  )
A.中国工农红军争取胜利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抗日军民抵抗侵略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英雄气概
C.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高寒地区的必胜信念和顽强意志
7.
某同学利用下面的三幅历史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内容应围绕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大跃进”运动
8.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庄严宣告是见证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含义是( )
A.中国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C.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9.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的方法,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材料中这种开创性的“和平方法”是指
A.建立人民公社B.实行赎买政策C.建立合作社D.实施公私合营
10.
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它产生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至今日,它已经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被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它是(  )
A.五四精神B.长征精神
C.延安精神D.雷锋精神
11.
以下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影响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B.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C.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D.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12.
1958年,为了完成不断上升的生产指标(见图),全国各地出现了用各种土办法大炼钢铁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了( )

①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③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④群众武斗规模扩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A. 确立了***思想的指导地位
B.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C. 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
D. 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要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
1979﹣1982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变化(如图)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体劳动盛行B.国家政策适当C.自然灾害减少D.科学技术发达
1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有
①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
③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他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A. “浮夸风”现象 B. “共产风”现象
C. 阶级斗争为纲 D. “两个凡是”的方针

3.填空题(共1题)

18.
仔细观察《抗美援朝形势图》,请将下列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鸭绿江
B.上甘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4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