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1842年,英国首先割占了香港岛;此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860年,英国根据《北京条约》又割占了九龙;1898年6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
——摘编于杨冬荃《香港问题的由来》
材料二 邓小平先生在谈到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谈成功时指出,这“主要是我们的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香港问题谈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材料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期盼已久的时刻,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如期进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历史必修1》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割占了香港岛”与哪场战争战败后签订的什么条约有关?
(2)据材料二,归纳“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谈成功”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的“时刻”指的是何时?这件事说明问题?
材料一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1842年,英国首先割占了香港岛;此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860年,英国根据《北京条约》又割占了九龙;1898年6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
——摘编于杨冬荃《香港问题的由来》
材料二 邓小平先生在谈到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谈成功时指出,这“主要是我们的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香港问题谈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材料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期盼已久的时刻,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如期进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历史必修1》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割占了香港岛”与哪场战争战败后签订的什么条约有关?
(2)据材料二,归纳“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谈成功”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的“时刻”指的是何时?这件事说明问题?
2.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1979年1月1日社论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建设?
(2)为实现工业化梦想,1953年党和政府编制的建设计划是什么?在该计划中,党和政府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什么?该计划的完成有何重要意义?
(3)据材料二内容判断,当时我国正在进行什么运动?该社论内容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4)材料三中的“战略转变”始于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1979年1月1日社论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建设?
(2)为实现工业化梦想,1953年党和政府编制的建设计划是什么?在该计划中,党和政府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什么?该计划的完成有何重要意义?
(3)据材料二内容判断,当时我国正在进行什么运动?该社论内容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4)材料三中的“战略转变”始于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农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三:1958年,中国出现了亩产13万斤的“中稻高产卫星”和一棵白菜重250斤、一个萝卜重千斤等众多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奇迹”。……但是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很低,大食堂难以维持,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城乡粮油棉等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许多地区因饥饿发生了浮肿病,有的地方人口死亡率剧增。
材料四: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哪部法律文件?
(2)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中引导农民走什么样的“路”?
(3)材料三是什么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
(4)据材料四回答,为解决安徽农村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5)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三:1958年,中国出现了亩产13万斤的“中稻高产卫星”和一棵白菜重250斤、一个萝卜重千斤等众多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奇迹”。……但是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很低,大食堂难以维持,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城乡粮油棉等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许多地区因饥饿发生了浮肿病,有的地方人口死亡率剧增。
材料四: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哪部法律文件?
(2)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中引导农民走什么样的“路”?
(3)材料三是什么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
(4)据材料四回答,为解决安徽农村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5)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选择题- (共21题)
5.
建国初期,***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D.优先发展重工业 |
7.
关于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农民甲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
B.农民乙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
C.农民丙说:“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
D.农民丁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
9.
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各届干部群众一万余人在布达拉宫广场集会,热烈庆祝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西藏解放推迟至1951年。其解放方式是( )
A.和平解放 | B.武力解决 |
C.民族区域自治 | D.一国两制 |
10.
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B.进一步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
C.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 D.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
11.
1956年1月 ,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 工商业改造 B. 人民公社化 C. "一五"计划 D. 土地改革
A. 工商业改造 B. 人民公社化 C. "一五"计划 D. 土地改革
12.
***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也是一伟大的诗人。其中他老人家描写第一个五年计划伟大成就的诗句是
A.“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B.“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D.“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
14.
刘爷爷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参与和表决了会议通过的所有文件和决定,下列各项属于这些文件和决定的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8.
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质是
A.恢复老干部名誉 | B.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
C.扭转混乱局面 | 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 |
19.
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建立了经济特区 |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20.
1980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安徽小伙子在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过去曾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新中国主动建立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新中国的变化真大呀!”据此判断,这个小伙子去的城市是
A.深圳 | B.广州 | C.厦门 | D.上海 |
21.
1985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访华,马哈蒂尔当时来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标语是
A.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 B.公共食堂是我们的大家庭 |
C.祝贺APEC会议胜利召开 | D.国企改革增活力 |
23.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是农民赞扬( )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实行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C.人民公社的成立 | D.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