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回首70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一分析,改变现状的途径是什么?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方针?
(2)依据材料二,分析195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增长的原因是什么?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又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一《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说明理由。并分析指出图二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材料二
年份 | 项目 | 粮 | 棉 | 钢 | 煤 |
1952年总产量 | 1.64亿吨 | 130.4亿吨 | 135亿吨 | 0.65亿吨 | |
比1949年增长 | 36% | 193% | 754% | 105% | |
1957年总产量 | 1.95亿吨 | 164亿吨 | 535亿吨 | 1.3亿吨 | |
比1952年增长 | 19% | 26% | 296% | 100% | |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一分析,改变现状的途径是什么?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方针?
(2)依据材料二,分析195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增长的原因是什么?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又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一《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说明理由。并分析指出图二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材料三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材料一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
(2)依据材料二回答,1978年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是怎样的?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正在作出怎样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变化。
材料一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年份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农民人均收入(元) |
1978年 | 1397 | 133.6 |
1990年 | 7662.1 | 686.3 |
2000年 | 24915.8 | 2253.4 |
2016年 | 112091.3 | 12363.4 |
材料三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
(2)依据材料二回答,1978年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是怎样的?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正在作出怎样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变化。
2.选择题- (共25题)
3.
1983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衡阳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中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打工的城市是( )
A.上海 | B.广州 |
C.海南 | D.厦门 |
4.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 )
A. 坚持中心城市暴动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A. 坚持中心城市暴动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5.
澳门和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了经济繁荣,再次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强大生命力,坚定了我们用这一方法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心。“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③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港、澳、台地区拥有绝对的自治权
①“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③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港、澳、台地区拥有绝对的自治权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6.
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个人的崇拜,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计划经济的崇拜,1997年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的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 |
B.重申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
C.邓小平南方讲话 |
D.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
7.
5月21日开始,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和众多媒体共同发起了“崇尚英维,精忠报国”的大型网络活动,随即全中小学也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课。若让你择一位战斗英雄在班会课上作事迹介绍,你应该选
A.黄继光 ![]() | B.邓稼先 ![]() |
C.王进喜![]() | D.雷锋![]() |
8.
下图中的纪念馆坐落在朝鲜平壤,馆内展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的有关图片和实物资料,介绍了志愿军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图4中的“祖国解放战争”在中国被称为


A.人民解放战争 | B.抗美援朝战争 |
C.朝鲜解放战争 | D.朝鲜统-战争 |
9.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B.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了国家主人
D.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A.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B.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了国家主人
D.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10.
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
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
12.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此“发展战略”


A.使农民有了土地,翻身做主人 |
B.使我国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
C.使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14.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A.通过了《共同纲领》 |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
C.实施了“一五”计划 |
D.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7.
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上数据表明我国()
A.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B.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C.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18.
“沐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徐叔华成了农业专业户,他还带领全村走上了致富之路。”材料所述不能说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受农民欢迎 |
B.徐叔华走出了一条专业化发展道路 |
C.农村改革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
D.农业改革是农民的致富之路 |
19.
1983年3月23日,在“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55位厂长、经理提交了一封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的联名公开信。一周后,《人民日报》对“松绑事件”作出报道,“松绑事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下列对“松绑”理解比较正确的是( )
A. 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监管 B. 承认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C.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D. 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A. 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监管 B. 承认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C.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D. 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21.
某农户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 )
A.土地改革时期![]() | B.三大改造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22.
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组是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五大”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 |
B.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
C.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
D.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科学发展 |
25.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
C.我国民族分布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
D.省级民族自治区中建立最早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
26.
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上述观点表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是( )
A.一国两制 | B.和平谈判 | C.对等协商 | D.一个中国的原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