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2017—2018学年期末 初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90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8/8

1.综合题(共4题)

1.
历史,因思考而改变,因改变面生动。让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曲折经历,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
1935年1月,红军夺取了贵州北部重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二:(一个国家的集体觉醒)
1978——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站在命运的拐点。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
材料三:(一位老人的智慧)
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开一条血路来。
材料四:(一组鼓舞人心的数据)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
世界排名
1978年
3642亿元
第15名
1990年
18668亿元
第10名
2000年
99215亿元
第6名
2010年
568845亿元
第2名
 
(1)材料一所指的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这次会议作出怎样的重大大决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年是我国命运的拐点,这一拐点开始于哪一次重要的会议?请问这次会议作出怎样的伟大决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请列举出两个特区,并说说特区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指出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到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
——***在一届政协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材料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野心狼!”
(1)材料一中的这次会议上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法律文件是?请简要列举两项这次会议的内容
(2)请结合材料二的这幅图片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3)材料三这首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试列举几位在这一事件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52年底,全国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士地。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材料三: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畜被屠宰。
材料四:  到1978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1)材料一所反应的情况是政府颁布了什么法律的前提下实现的?这一实现,有什么特殊意义?
(2)以上四则材料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的做法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4)上述材料对今天中国“三农”问题有什么启示?
4.
(题文)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制度创新)
《复兴之路》解说词: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
材料二:(外交创新)
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面对部分不了解中国情况和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挑唆而排挤中国的各国代表,周恩来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艺术,打开了新中国同亚非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材料三:(统一创新)
阅读如下图所示两幅图片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创新制度。请列举两个我国省级自治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中创新性的提出了什么方针?请列举两项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创新的看法。

2.选择题(共21题)

5.
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圆明园废墟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的耻辱B.英法联军的暴行
C.沙俄侵华的罪证D.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
6.
禁毒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1839 年6 月在虎门当众销烟的是()
A.林则徐B.康有为C.李鸿章D.魏源
7.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追求近代化的历史。开启中国近代化闸门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8.
有一位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面对列强侵略中国的现实,他在家经典里找不到解决办法,通过阅读一些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于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这位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B.曾国藩C.康有为D.孙中山
9.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文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民主和科学D.三民主义
10.
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骄子。下列史实最能反映他们为了民族利益挺身而出,站在社会潮流浪尖的是( )
A.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C.五四运动D.戊戌变法
11.
中国邮政发行过一枚“嘉兴南湖游船”的纪念邮票,这是为了纪念(  )
A.五四运动在浙江嘉兴开展B.中国共产党一大在浙江嘉兴召开
C.国民党一大在浙江嘉兴召开D.浙江嘉兴是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
12.
梅州某中学八年级同学为准备一节“探究与实践”课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撤出瑞金”、“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A.力排终难收新疆,忠心为国留史册
B.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晴天霹雳太行头,英帅朱彭筹此役
13.

函数f(x)=2sin(ωx+φ)(ω>0,﹣ π2 <φ< π2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ω,φ的值分别是(   )

14.
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
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C.人民解放战争D.抗美拨朝战争
15.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揭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百团大战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
16.
2018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三年。某中学准备举办一场“一五计划”成果图片展,下列哪一图片不是“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
A.B.C.
D.
17.
有一首歌中唱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歌词颂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8.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制度。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临时约法》
19.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2016年3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我国1978年GDP折合美元仅为3650亿元,而2015年的GDP则达到10.86万亿元”。我国够在经济领域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主要原因是(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加入世贸组织
C.多次举办世界性的体育赛事D.实行改革开放
20.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1982年中共十二大B.政治协商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D.1997年中共十五大
2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他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A. “浮夸风”现象 B. “共产风”现象
C. 阶级斗争为纲 D. “两个凡是”的方针
22.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3.
2050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先后访问大陆,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是( )
A.第三次国共合作B.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C.经济交流的日益加强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4.
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等内容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的学习主题是( )
A.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 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C. 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D. 现代的社会生活
25.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指挥,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 )
A.邓稼先B.杨利伟C.王选D.袁隆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