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历史八年级下期末模拟测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90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1

1.综合题(共3题)

1.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如下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使中国产生三次巨变的伟人分别是谁?请你用一句话分别评价这三这位伟人。
(2)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这三位伟人的思想轨迹是怎样的?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正确。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l979年1月1日社论

材料四:中国政府2015年1月20日公布了初步核算的2014年宏观经济数据,GDP比上年增长7.4%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跻身超10万亿美元经济体俱乐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什么法令?起到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什么?国家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是什么?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哪些成果?(举二例即可)
(3)材料三提到伟大的战略转变从哪次会议后开始?根据材料三的对外开放示意图和所学说说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4)从材料四看出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3.
以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基地)示意图和对外开放初期示意图。对这两幅图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图二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B.图一重工业基地集中在东北地区,图二对外开放始于东南沿海地区
C.图一所示各项建设遭受重大挫折,图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D.图一所示各项成就为图二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选择题(共28题)

4.
“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美建交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镇压反革命运动
5.
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B.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后者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6.
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
A.反抗外来侵略B.进行三大改造C.发展国民经济D.巩固新生政权
7.
(题文)访谈当事人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要了解下列历史事件,最适合当下中学生采用此法的是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西安事变
D.土地改革
8.
下图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面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9.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
A.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 B. 土地改革,使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C. 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D. 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10.
“两弹元勋”邓稼先、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A.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 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
C. 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D.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11.
下图是根据盐城市某县的水稻亩产量数据柱形图,其中1958年的亩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年份。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A.该县风调雨顺水稻喜获大丰收B.该县使用了袁隆平的水稻技术
C.“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D.该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12.
***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改变这个现象是在什么完成后(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D.新中国的成立
13.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50—60年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历史现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召开中共八大
D.实施一五计划
14.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A.农村实行政社合一B.农业合作化的完成C.封建土地制度废除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5.
泰来机制面粉厂是泰州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工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改名为“公私合营泰州面粉厂”。该厂改名的时间大约是20世纪(  )
A.40年代B.5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曾抽样调查了农民家庭平均占有(含所有权和使用权)生产资料情况。据下表判断,此项调查的时间大致在
A.土地改革开始前
B.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前
C.人民公社化运动普遍展开后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后
17.
如果为下列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成就
18.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思想
B.马克思主义理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邓小平理论
19.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反映的是1978年以来在我国农村逐步实行的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0.
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人民公社化道路
21.
《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2.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为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23.
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一国两制”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 经济建设可以急于求成   B.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 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D.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5.
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6.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A.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B.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7.
历史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它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它是邓小平的天才设想”、“它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学们是在评价(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C.“一国两制”制度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8.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其中,20世纪70年代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美关系的改善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苏联解体
29.
我国《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C. 坚持不使用武力的原则   D. 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
30.同为“春秋霸主”和“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

①齐国

②晋国

③燕国

④楚国

31.
2016年10月11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