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单元清三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88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3

1.综合题(共3题)

1.
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野蛮入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间所罕有的深重灾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到咸丰,第六年, 打广东,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到光绪,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
——1903年发行的《爱国三字书》
材料二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材料一列出的史实分别对应哪几场中国近代遭受的列强侵华战争?
(2)请你分别写出“开香港”“失台湾”的条约名称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
(3)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了什么条约?此条约中的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又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4)你认为近代史上中国主权屡屡丧失的根源在哪里?
2.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之元老,筹三省(注:北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评论的是谁? 任举一例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创办的“机厂”。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任答两点,可以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午一役”后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主要爱国活动。(答两具体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事件为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3)为了改变材料二中提到的国人对国事的“漠然”,20世纪早期,中国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怎样的努力?请列举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规律。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

创作于1919年2月(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材料三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材料四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中的特殊数字解读
(1)材料一漫画中“穿和服的人”和“坐在这位身着和服的人身上的人”分别指的是日本、中国北洋政府,联系巴黎和会对华决定,简析漫画反映的主要史实。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二、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4)材料四中的“数字”:从“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到今天8 900多万中共党员,这一数据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18题)

4.
(题文)小风学生在复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战争》专题时,制作了如下年代尺。下面对此年代尺上的四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A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B.B战争后,中国全境对外国列强开放
C.C战争使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圆明园被毁
D.D战争所签的条约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5.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
A.三元里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爆发
6.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谈判代表在英国人起草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这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根本原因是( )
A.协议关税使外国商品入侵
B.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统一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7.
圆明园是清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它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如图).关于这场战争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A.该战争爆发于1840年
B.战争期间是我国近代丧失领土最多的时期
C.我国开始开放上海
D.清政府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原住中国居民迁出
8.
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较1894年前扩张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
A.《辛丑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北京条约》
9.
列宁说:“……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寓意的是
A.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B.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C.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1.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族主义思潮已影响到民众
12.
漫画针砭时弊,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历史真相。下侧漫画反映的事件
A.践行“实业救国”政策
B.开启中国近代化道路
C.进行制度变革尝试
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13.
知识点、线、面构筑知识体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面是八年级某学生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归纳他学习的主题是
A.侵略与反抗B.近代化的探索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新民主主义革命
14.
(题文)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该对联讽刺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B.宣统帝被逼退位
C.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5.
(题文)过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传统民俗。对联除了能增添节日的喜庆还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下图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上联:宣传民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
下联:批判专制守旧实行君主立宪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16.
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指(  )
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17.
某小组确定的学习主题是“洋务运动”。下列选项与该主题直接相关的有
①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 
②废除科举制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 
④建成了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8.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B.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C.抵抗侵略、救亡图存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
金冲及认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助于使文字的表达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并且明白易懂……这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大功绩。”开创这一“功绩”的是(  )
A.胡适B.李大钊
C.陈独秀D.蔡元培
20.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京师大学堂建立
C.江南制造总局创办D.《新青年》创刊
21.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与这首《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联系最密切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C.中国共产党诞生D.中共二大召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