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在打响推翻二千余年封建专制帝制第一枪的中部城市武汉市,不仅有大批历史遗迹遗址遍及武汉三镇,还有大量散落民间的文物资料,……是研究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新华网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Democrcay)和赛先生(Sience),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判断这两个企业创办于什么运动期间?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在中国近代掀起了什么运动?根据材料回答康有为认为怎样做才能使中国“治强”?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4)材料四中提到的“德先生” 、“赛先生”分别指什么?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5)请你为以上材料归纳一个探究主题。
材料一 对于天主教在欢乐的人间所掌管的“神圣的钥匙”的敬畏在阻止着我,假若不是这样的说,我还要使用更严厉的言语呢;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但丁《神曲》
材料二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 “他激烈择击天主教会的罪恶行径,指出教皇的势力是建立在“成见与无知”基础上的。他把教士称作“文明的恶棍”,骂教皇是“两足禽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但丁在批判什么?从材料二中能看出莎士比亚在赞美什么?
(2)两人的作品共同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以此精神为核心,欧洲掀起了一场什么思想解放运动?
(3)材料三引文中的“他”是谁?他是哪场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
(4)上述的两大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何启示?
材料一: 2009年2月12日,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中国网援引英国广播公司报道
材料二: 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它却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摘自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下
(1)材料一奥巴马为什么说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林肯赢得内战的真正目的何在?
(2)材料二所说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材料三中的“首要目标”,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上述三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至少答两点)
材料一:1870---1913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国别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其他 |
1870年 | 23..3℅ | 13.2℅ | 31.8℅ | 10℅ | 21.7℅ |
1913年 | 35.8℅ | 15.7℅ | 14℅ | 6℅ | 28.5℅ |
材料二:1913年各国殖民地面积位次表
国别 | 英国 | 德国 | 美国 | 法国 |
位次 | 1 | 4 | 5 | 2 |
材料三: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的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1899年12月的一次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欧洲国家中谁的发展速度最快?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2)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三中“任何人”“他人”指的是哪些国家?他们之间的矛盾集中在哪一方面?
(3)这一矛盾的发展最终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总结导致这一灾难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5)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
2.选择题- (共20题)
A.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漩涡 |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D.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A.割中国香港岛给英国 |
B.割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给俄国 |
C.割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D.割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给俄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 |
A.废除黑人奴隶制 | B.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
C.颁布《权利法案》 | D.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A.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出现 | B.富尔顿——汽船 |
C.机械师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 D.史蒂芬孙——火车 |
笔墨童年
余秋雨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⑩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⑪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⑫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⑬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⑮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⑯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