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人民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39年3月,清朝钦差大臣到达广州,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听候处理,并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搜狗百科》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 ?》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自称“本大臣”的是谁?请用一句话概括后世对他禁烟之举的评价。
(2)据材料二,指出这段材料的出处。材料中规定分配土地的标准是什么?反映了农民阶级要废除什么的强烈欲望?
(3)请从材料三的角度,分析这场“革命”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 1839年3月,清朝钦差大臣到达广州,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听候处理,并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搜狗百科》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 ?》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自称“本大臣”的是谁?请用一句话概括后世对他禁烟之举的评价。
(2)据材料二,指出这段材料的出处。材料中规定分配土地的标准是什么?反映了农民阶级要废除什么的强烈欲望?
(3)请从材料三的角度,分析这场“革命”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2.
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二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人教版八上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联中的“万寿无疆”讽刺了什么事件? “三军败绩”代指哪一场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2)据材料二,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前期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二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人教版八上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联中的“万寿无疆”讽刺了什么事件? “三军败绩”代指哪一场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2)据材料二,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前期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根本原因。
2.选择题- (共17题)
8.
1900年7月英国一本漫画杂志登载了题为《中国就要崩溃了》的漫画,同一时期,法国报纸也登载了题为《中国蛋糕》的漫画(见下图)。外国媒体如此认定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
C.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 |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 |
9.
“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国延续的阴谋,恢复的共和制。”材料评述的是
A.黄花岗起义 |
B.武昌起义 |
C.二次革命 |
D.护国运动 |
13.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严复等维新派为宣传变法,创办了( )
A.《革命军》 | B.《国闻报》 | C.《民报》 | D.《新青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