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1)表一中“金额”的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了形成这种“趋势”,英国采取了哪些卑鄙的手段(或方式)?
(2)表二中“企业数量”急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表中信息,联想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该原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影响。
(3)比较上述表格,概括19世纪中期和后期列强经济侵华的方式发生的转变。


(1)表一中“金额”的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了形成这种“趋势”,英国采取了哪些卑鄙的手段(或方式)?
(2)表二中“企业数量”急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表中信息,联想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该原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影响。
(3)比较上述表格,概括19世纪中期和后期列强经济侵华的方式发生的转变。
2.
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史实发生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以“近代化的不断探索”为主题,指出从“公车上书”到《新青年》发行期间,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其中,“近代化探索”呈现的特征是什么?

(1)写出图中史实发生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以“近代化的不断探索”为主题,指出从“公车上书”到《新青年》发行期间,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其中,“近代化探索”呈现的特征是什么?
3.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1933年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将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纪念日,后来又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材料二:1939年,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又称“五四青年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即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写出材料一、二中“8月1日”“5月4日”被定为纪念日的理由。
(2)材料三中的“两个决定”,所涉历史事件分别距今(2017年)已有多少年?
(3)确定各种纪念日、公祭日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1933年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将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纪念日,后来又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材料二:1939年,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又称“五四青年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即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写出材料一、二中“8月1日”“5月4日”被定为纪念日的理由。
(2)材料三中的“两个决定”,所涉历史事件分别距今(2017年)已有多少年?
(3)确定各种纪念日、公祭日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4.
探究问题。
2017年1月,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有关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向有多种说法:
(十四年抗战说)将战争界定在1931年“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他们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一些爱国军队和‘红枪会’‘大刀会等农民武装,组织花日勇军和日本侵略者作战”,在6年时间里,“独撑东北战场,有力地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兵力”;“七七事变”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从日本武装侵略开始就捉出授降的不抵抗政策。而中国共产党,自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之日起,就发表“声明”或“宣言”,提出动员群众拿起武器,以武装反对武装的侵略
(八年抗战说)将战争界定在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他们认为:“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声明,表示国民政府正式同日本开战;“七七’以前,从国家总体上看,中日两国的矛后不是主要矛盾抗战问题还不是中国的政治重心,作为中国中央政府的南京国民致府的大致方针是以国内事务为主……1936年成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状况最好的一年,如果不是发生‘七七事变,良好的经济形势还要继续下去。”
(“一二·九”运动说)他们认为,1935年华北事变“一方面使其他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退入次要地位;一方面改变了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地主、甚至于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从此,中日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请从上述三种说法中任选两个,分别概括抗战起始时间说法的主要依据。
(2)有关抗战起始时间问题,你同意上述哪种观点?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2017年1月,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有关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向有多种说法:
(十四年抗战说)将战争界定在1931年“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他们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一些爱国军队和‘红枪会’‘大刀会等农民武装,组织花日勇军和日本侵略者作战”,在6年时间里,“独撑东北战场,有力地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兵力”;“七七事变”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从日本武装侵略开始就捉出授降的不抵抗政策。而中国共产党,自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之日起,就发表“声明”或“宣言”,提出动员群众拿起武器,以武装反对武装的侵略
(八年抗战说)将战争界定在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他们认为:“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声明,表示国民政府正式同日本开战;“七七’以前,从国家总体上看,中日两国的矛后不是主要矛盾抗战问题还不是中国的政治重心,作为中国中央政府的南京国民致府的大致方针是以国内事务为主……1936年成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状况最好的一年,如果不是发生‘七七事变,良好的经济形势还要继续下去。”
(“一二·九”运动说)他们认为,1935年华北事变“一方面使其他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退入次要地位;一方面改变了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地主、甚至于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从此,中日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请从上述三种说法中任选两个,分别概括抗战起始时间说法的主要依据。
(2)有关抗战起始时间问题,你同意上述哪种观点?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2.选择题- (共25题)
5.
1834年,英国官员要求直接与清朝官员接洽通商遭拒绝,双方发生冲突,英国兵舰袭击清军炮台,中国军民则包围广州城外英商住处。事后,许多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要求派一支“有充分规模的武装力量,直接与中国政府交涉”,以求取更多的通商特权。伦敦、曼彻斯特等地的资本家团体也频繁发出战争叫器,催促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可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拒绝与英国政府直接接洽 | B.英国兵规有足够的能力进犯中国 |
C.英国谋求中国市场的企图受阻 | D.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 |
6.
自鸦片战争后到20世纪初,列强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天津等16个城市设立了租界。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大片领土被割占 | B.中国所有城市被列强控制 |
C.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 D.中国主权到严重的破坏 |
8.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列强东来,它们既是“强盗”也是“先生”,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化。这里的“西方的先进文化”在表现上不包括
A.“拜上帝会”创建 | B.铁路、公路的修筑 |
C.大生厂的创办 | D.《临时约法》的颁布 |
10.
此事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事”指
A.英国占领香港岛 | B.沙俄并中国东北大片领上 |
C.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等地 | D.划定东交民卷为“使馆界” |
11.
义和团在打击不法教会势力时,宣传要杀“毛子”、“二毛子”“三毛子”,即所有的在华洋人、中国教民以及同外国事物有联系的人,这表明义和团的落后性体现在
A.盲目排外的倾向严重 | B.封建等级关系的森严 |
C.领导指挥机构的松散 | D.迷信蒙昧思想的浓厚 |
12.
从1918年开始,原籍河北唐山的□口口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空格处填写
A.康有为 | B.陈独秀 | C.李大钊 | D.*** |
13.
“越来越多的曾在日本、欧洲与美国学习过的中国人对他们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传统感到了深深的羞耻。在中国的败落状态中,无论是传统的风俗习惯还是文人的文学艺术,旧中国残存下来的一切在他们看来都像是一幅令人厌恶的刺画,与过去的历史作任何妥协都变得不可能了,而必须与中国的所有传统所绝关系,以使中国超越其精疲力竭的状态,唤醒尽可能广泛的民意,”这位法国学者评价的历史现象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4.
张之洞看到洋布在中国大量倾销,每年以千万计,便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由此可见,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的目的是
A.“自强” | B.“求富” | C.变法 | D.共和 |
15.
维新运动兴起后,维新派创办学会,报刊、学堂,公开议论时,宣扬民权、平等和进化论等西方社会攻治学说和自然科学,这些活动产生的影响是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 B.解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 |
C.使民主共和念深入人心 | D.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
16.
下图原画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画中两个懵懂小孩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言。这幅漫画说明


A.洋务达动时期西方技术大量引进 |
B.近代青年敲响了晚清王朝的丧钟 |
C.辛亥革命之前新旧思想激烈冲突 |
D.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观广泛传播 |
17.
创立兴中会时,孙中山先生就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他曾在1900年,1913年和1918年三次到访台湾,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给深受日本殖民之苦的台湾同胞以莫大的希望与鼓舞。可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致力于
A.民主共和 | B.国家统一 | C.推翻专制 | D.移凤易俗 |
18.
如下表中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耕地 | 1914—1918 | 年减少2600多万亩 |
荒地 | 1914—1918年 | 增加400多万 |
农户 | 1914—1918年 | 减少1300多万户 |
陆军 | 1914—1919年 | 增加92万多人 |
军费 | 1916—1918年 | 增加5000多万元 |
A.辛革命爆发 |
B.护国战争爆发 |
C.军阀割据混战 |
D.中国加入“一战” |
20.
红军进入西月藏区后,先后发布(藏区十要十不要》等,要求尊重教门风俗。在回民聚居区,鉴于伊斯兰教对猪的忌讳和卫生习惯的特别嗜好,红军先后发布《回民区域政治工作要点》、《回区十要十不要》等,由此可见,长征途中的红军
A.加强宣传革命道理 | B.得到藏民回民拥护 |
C.尊重民族宗教习俗 | D.历经难勇往直前 |
21.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不是偶然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又复杂,追切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是由于
A.革命形势发展需求 | B.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
C.共产国际的强力推动 | D.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结果 |
23.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及其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选项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九一八事变爆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 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
B | 张、杨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 张、杨不愧是共产党员中的先进代表 |
C | 广州,武汉失,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 杭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 |
D | 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 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
A.A | B.B | C.C | D.D |
24.
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写道:“上海的炮声(注:八一三事变爆发)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导致作者由感而发的背景是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 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C.北伐军胜利进军 | D.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 |
25.
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确为事实”。材料中“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指
A.平型关大捷 | B.台儿庄战役胜利 |
C.百团大战胜利 | D.抗日战争胜利 |
26.
百团大战发动前、国民党及媒体在华北地区到处散布八路军“是搞乱的军队”,八路军“专打友军、不打日军”,八路军“游而不击、只吃饭不打仗”等众多谣言来迷惑群众。百团大战后,这些谣言不攻自破,这表明百团大战的影响是
A.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C.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 D.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 |
27.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以上“转变”的背景是
A.抗日战争即将结束 | B.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 D.蒋家王朝即将覆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