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安陆市2019届九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956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30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变化。
材料一 英国舰队到广东海面挑战,……
战争爆发,一  1842年,英舰到达南京长江下关江面,清廷派人求和,……这场战争结束。
——《无敌初中历史年表》
(1)“清廷派人求和”签订了什么条约?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1911年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2)“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名称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
(3)近代的南京伤痕累累,在这里最能说明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材料四 如下图

1949年的总统府
(4)南京也见证了人民的解放。材料四的欢庆场景与哪一次著名战役有关?这一场景的意义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二: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
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真理。
——均摘编自《图说天下》
请回答:
(1)为上述三则材料确定一个探究主题。
(2)材料二中的 “兵戎相见”是指什么事件?
(3)什么事件点燃了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从而揭开了这个国家革命的序幕?
(4)上述材料中,三个国家人民共同追求的是什么?
材料四: 在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洋炮,同样的铁甲战舰就是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下
(5)材料中的“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分别指近代化起步阶段哪些重大事件?请归纳它们的共同影响。
3.
大国的兴衰消长,始终是世界舞台上最受人瞩目的焦点。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国之鉴》

(1)材料一中,英国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与1689年英国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密切相关?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摘自岳麓版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2)材料二所述史实与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在领土扩张过程中,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工业的集中地。1860年,美国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位。而南方盛行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

﹣﹣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南北矛盾焦点问题的法律文件。
(4)综合三国崛起的经验,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选择题(共23题)

4.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是指( )
A.没有先进阶级领导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6.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老人曾撰文说:“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下列内容属于这个“条约”的是(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7.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义和团运动   
④《辛丑条约》的签定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
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8.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人民解放战争
9.
李鸿章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能够体现其上述思想的企业是( )
A.安庆内军械所B.创办轮船招商局
C.汉阳铁厂D.湖北织布局
10.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属于观点的是(  )
A.开国大典B.抗美援朝
C.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D.土地改革
11.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这样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其中‘星火燎原’是指(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召开遵义会议
12.
下列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所作的历史结论或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一一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新文化运动一一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C.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中共七大——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3.
下图报道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共十年内战全面停止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初步形成
14.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创造了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这一“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长征的胜利,红军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B.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
C.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战
D.中共七大的召开,全党在组织上空前团结
15.
整理历史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B. 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6.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②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④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17.
下图内容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促进了洲际贸易的发展
C.促进了欧洲工商业发展
D.促进了欧洲文化思想的繁荣
18.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墓志铭是:“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虽然并不完全。”“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是指达尔文()
A.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创立了相对论
C.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D.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19.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这说明了( )
A.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共同举措
B.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C.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得以普遍确立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
20.
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同点不包括 ( )
A.都是资产阶级性质B.都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是为了反抗殖民侵略D.都关系到美利坚民族的命运
21.
“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 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 技术革新促进工业革命
22.
一位俄国文艺评论家曾这样描述:农奴制俄国暗无天日,就像一个监狱、一口棺材,散发着腐朽的臭气。这说明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外来入侵
B.国家的分裂
C.黑人奴隶制的存在
D.农奴制盛行
23.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通过国家大力兴建铁路、发展国家的邮政和电讯事业,建立官营企业;此外,还通过明治政府力量,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这 样,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近代化。这些表明日本
A.利用国家力量实现近代化B.利用民间资本实现近代化
C.利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D.利用外国资本实现近代化
24.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发展资本主义所需的(  )
A.原料问题B.劳动力问题C.市场问题D.资金问题
25.
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马克思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上和写作上。在他的一生中,为组织和鼓励工人,他将知识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有()
A.发表《人民宪章》,领导英国宪章运动B.吸取前人思想,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
C.发表《共产党宣言》,指导工人运动D.创作《国际歌》,领导巴黎公社运动
26.
某历史学家认为“19世纪80年代,世界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源于一种新动力的发明”。这里所说的“一种新动力的发明”是指(  )
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B.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C.发电机的发明和使用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