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名校联考模拟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552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1/5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材料二: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他们冲出营房,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守卫军械库的新军打开库门响应……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
材料三:第十九条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191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这里的“起义”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出自哪部法律文件?该文件的性质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出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2.
探究问题。
材料 在平、津、沪、宁相继失守,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陷,正面战场大溃退的形势下,国民党军队何以能“以区区十八万疲惫之师”战胜来自向北两个战场的精锐日军而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辉煌胜利呢?我国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党官兵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是胜利的根本原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态度由妥协逐渐到强硬,对国民党广大官兵的积极抗战起到了指导作用。第五战区在战役总结中所述:“最高指挥官之镇定,于前方士气影响极大。徐州于二月上旬敌于兖州南下,蛙埠北进时,岌岌可危,战区之司令部本应早已离徐后撤,然以长官镇静处之,不仅得支持三个月之久,且获台儿庄之胜利。”蒋介石也于1938年4月7日通电全国:“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胜利……”
一种观点认为正确的军事指挥是胜利的重要原因。经过华北、华东两战场失败的血与火的考验,国民党逐步认识到必须改变被动的消极防御的战略而实行主动的积极防御的战略。国民党陆军上将陈诚说:“台儿庄之战胜,在战略上观察,乃各战场我军努力之总和,不可视为一战区之胜利,简言之,即我游击战、运动战在战略上之功效也。”台儿庄战役后,国民党所指出的“我军现在能得到这种有利的形势,因素甚多”。而指挥更加统一纪律更加提高,是其“最重要”的一点。
还有的观点认为,日军战略战术的错误是胜利的外部条件。日本占领东四省后,以为中国不值一打,而定出所谓“速决”的计划,特别是在南北两战场将我百余万抗战主力扫荡之后,骄狂无比。日本“逐渐增兵”是由于对中国估计不足,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会形成如此全民抗战和实行如此英勇抗击。所以最初派往台儿庄的仅有一个步兵大队和一个野炮大队,但是弹丸之地的台儿庄没有像济南那样垂手而得,只得继续增兵。这样就使中国军队把握、认识了敌人,并处于优势兵力的地位。日本北段打台儿庄时“不仅”南段不动,而且北段的华北方面军乜没有有力地配合,甚至在山东的矶谷、板垣两师团也没有协同作战,使矶谷师团孤军深入台儿庄而被围歼。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儿庄战役中的中国军队最高指挥官是谁?
(2)从材料表述的关于台儿庄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原因的观点中,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先写出观点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2.选择题(共25题)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日本B.英国C.美国D.俄国
4.
义和团的揭帖中写道:“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与此内涵相符的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C.“德先生”“赛先生”
D.“扶清灭洋”
5.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下列对这一政策的理解,准确的是:
A.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开放
B.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相互开放
C.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
D.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
6.
翻开南京的近代史,累累伤疤让人触目惊心.近代南京的第一道“伤疤”是
A.《虎门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南京条约》
7.
19世纪末,日本获取巨额赔款和在华设厂特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
某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编写《晚清风云》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请你帮他们审阅,看看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B.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发动金田起义
C.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再度出逃
9.
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清王朝由盛转衰时,资本主义已成为成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当时引领这一发展潮流的国家是(  )
A.美国B.法国C.英国D.日本
10.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海军名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是
A.率军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
B.坚持禁烟,领导虎门销烟
C.在黄海大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D.率众战守吴淞,力竭而死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
A.维新派
B.革命派
C.洋务派
D.激进派
12.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中,体现“求富”目的的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轮船招商局
13.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A.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14.
《中华民同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
A.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B.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15.
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实现了三民主义
C.推动了思想解放
D.结束了我国的封建帝制
16.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这一年换算成民国纪年是
A.民国十三年
B.民国十四年
C.民国十五年
D.民国十六年
17.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始而言技(技术)”、“继而言政(制度)”,“进而言教(思想)”的过程。下列对近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康梁维新派主张“三民主义”
③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A.④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的地点是
A.广州
B.武汉
C.日本东京
D.南京
19.
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下列对于新文化运动评价正确的是
A.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B.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C.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D.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0.

九年级某班开展了“共话中国改革”的探究活动。根据同学们收集到的部分信息,回答问题:

信息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了城市化步伐,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城市生活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信息二:2014均GDP到6995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注: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

信息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出台《关于继续执行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96号)明确:原定2015年12月31日到期的免税政策继续执行至2017年12月31日。

信息四: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化改革成了热门话题。

21.
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中共一大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2.
2017年暑假,电影《建军大业》隆重上映,剧中***说:“我们如果想继续革命的话,就必须创造一支有革命信仰的军队。”中国共产党“创造一支由革命信仰的军队”是从哪里开始的?
A.广州
B.上海
C.武昌
D.南昌
23.
北京天安门广场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上写着:“…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文中所说的“三十年以来”是指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4.
“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对联中未涉及的事件是
A.皇姑屯事件
B.柳条湖事件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5.
1945年8月,***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
A.解决革命的方向和道路问题B.讨论停战问题
C.消灭国民党反动派D.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右
26.
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7.
《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里有句歌词:“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与歌词相关的事件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2